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黨媒的生存空間被日益壓縮和侵蝕。因此,新媒體時代傳統黨媒體的出路在于:強化媒體融合發展意識,順應融合發展趨勢,更加重視內容建設,依靠互聯網新技術,主動進行話語創新,加強與新媒體融合發展。
新媒體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不同類型的新媒體也隨之涌現出來。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并呈現出一些新的時代特點,從而直接對傳統主流媒體造成巨大沖擊,導致傳統黨媒面臨發行量減少、傳播力和影響力下降等困境。因此,本文認為,今后傳統黨媒體的出路在于:轉變思路,保持自身優勢,借鑒新媒體優勢,積極主動融合新媒體,實現傳統黨媒與新媒體的互動與共存。
一、要有強化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融合發展的力度和深度。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迅猛發展,媒體格局面臨深刻變革的當下,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市場競爭力和人才凝聚力等方面都面臨著嚴峻挑戰。黨報黨刊是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重要手段,是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載體,是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主陣地。實現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新媒體技術的完美融合,有利于彌補雙方各自的缺陷,融合各自的優勢,提高新聞輿論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媒體融合發展是黨報黨刊轉型的必由之路,可以讓黨的聲音迅速覆蓋全媒體平臺,占領輿論陣地,這是主流媒體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根本體現,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戰略舉措。黨媒要在新媒體時代成為主流媒體,基本上要依次經過鞏固發展紙質媒體、創立新型媒體、成為融媒體三個階段或步驟。要發展新型黨媒,傳統黨媒必須打破畫地為牢的利益格局,不能各自為營,要尊重新媒體時代的客觀規律,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改革創新,要由競爭變為競合,努力將好的設計、創意、資源、用戶等開放、分享,從而發揮新型黨報黨刊“定海神針”的關鍵作用,吸引更多的干部群眾學習閱讀,凝聚黨群之間的思想和行動共識。因此,當前黨媒要以“媒體融合”為契機,建設規模宏大、傳播力超強的新媒體矩陣,強化其作為黨委政府喉舌的地位,切實提高其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地方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撐。同時,加強以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為主流輿論陣地的黨媒建設,要政策上優先考慮,出臺對黨媒扶持的具體意見,在媒體融合發展立項審批、重大項目資金補助、傳統媒體信息化建設、互聯網與傳統媒體合作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切實為媒體融合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再者,媒體融合應該確立移動媒體優先發展的基本思路,突破“采編流程再造”這一關鍵環節,抓住“中央廚房”建設這一龍頭工程,強化全媒體人才培養這一重要支撐。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的不斷推進,用創新+技術+服務留住讀者,用改革+融合+學習提升自己,已成為必不可缺的重要理念和意識。
二、傳統黨媒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
媒體融合的三大趨勢是平臺化、移動化和智能化。未來媒體融合還將跨界,媒體可以與電商等其他產業融合,向其他方向拓展,這也將成為一個必然趨勢。因此,新型黨媒可以通過探索應用數據庫、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更好地服務用戶。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包括報、網、端、微、臺(音視頻)方面怎樣實現內部的充分打通和融合。近年來,中央及地方黨媒通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打破原有運營模式,搭建“中央廚房”,將現有的傳播資源、內容資源、專家資源等向外界機構授權開放,構建新媒體傳播矩陣,從而達到迅速整合、調動各方資源,根據傳播受眾的不同需求,生產出符合不同受眾需求的內容,并采用與受眾需求相匹配的傳播方式進行推送投放,力圖將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向新媒體輿論場延伸。與此同時,黨的理論傳播從內容到傳播隨之有了巨大的改變。黨網理論傳播不再停留在單一枯燥的文字上,而是通過新媒體技術轉化為不同形態的理論產品,每一個理論產品被賦予了更加鮮明的時代特征,借助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渠道加以推廣分發,主流理論傳播媒體如求是網、中國社科網、人民論壇網、黨建網等已經在這方面努力進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當前,社交媒體成為了人們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播渠道,也是熱點話題的策源地,因此也吸引了各大傳統黨媒紛紛介入。目前,人民日報、求是、光明日報、新京報、南方日報等傳統媒體紛紛在微博、微信、今日頭條、企鵝號等社交媒體平臺開設了官方賬號,以網民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傳播黨的理論,開展網絡議程設置,進而搶占輿論陣地,創建全新的子品牌,構建在新媒體時代全新的黨媒形象。
三、傳統黨媒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必須更加重視內容建設
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傳統黨媒,決定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則是以內容為根本所在。越是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群眾越是需要權威的深度評論來澄清謠言、透視真相、矯正人心。在這方面,黨媒具有決定性的優勢。一方面,需要善于利用傳統黨媒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優勢,主動針對社會生活中民意聚焦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察民情,聽民聲,策劃出一些主題報道傳或專題報道;另一方面,需要善于利用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在各種輿論話題的交鋒中將圍觀群眾,轉變為積極的話語協商者,甚至是正面輿論引導的助推者。
一是發揮傳統黨媒在時政主題方面的天然優勢。時政主題歷來是中國非常重要的輿論領域,不僅黨和國家需要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自身理念和施政措施,受眾也喜好通過新媒體渠道了解國家相關路線、方針、政策和制度。近年來,《人民日報》的官方微信就很多事件發表的相關時政文章態度鮮明,質量明顯高于一般網絡文章,受到公眾的普遍青睞。由此說明黨媒的時政內容生產能力得到了新媒體受眾的極大認可,這也是傳統黨媒相比于新媒體的天然優勢所在。
二是新媒體時代的黨媒編輯部,還要善于整合多方資源進行改寫。如,《人民日報》官方微信中的不少優質內容,均是通過對旗下紙媒、強國論壇、人民網及人民日報客戶端等自有平臺的內容進行改寫而形成的,從而獲得了眾多網友的跟帖和好評。事實證明,傳統黨媒利用自身在專業、權威方面的優勢,將自身與政府部門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及時推出更多政務類新聞,將大大凸顯自身的內容優勢。
三是不斷加強內容創新。技術為王,內容是根,內容決定品質。在推進傳統黨媒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和全方位創新中,要不斷加強內容創新,使主題宣傳精彩紛呈,熱點引導深入有效,打造具有特色的全媒體矩陣產品,實現“報、網、端、屏”全線融合,提供從平面到移動端的全介質平臺。傳統媒體只有發揮好原創內容的生產優勢,和新媒體開展有效融合,將目標放在生產高品質的內容上,強化原創、樹立精品,才能推出有高度有質量的新聞報道。
四、傳統黨媒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必須依靠互聯網新技術
互聯網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須的重要基礎設施,媒體融合發展正成為引領新聞信息傳播創新的強大引擎。在“互聯網+”時代,隨著智能手機和新媒體的普及,碎片化、快餐式的“淺閱讀”日漸成為主要趨勢。對于傳統黨媒而言,這是時代賦予的歷史機遇。在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的現實背景下,新媒體會逐漸成為主流媒體,傳統媒體突圍的過程就是多媒體融合的過程。加強媒體融合發展需要不斷強化“互聯網+”思維,以技術驅動為重要支撐,運用“互聯網+”技術,不斷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趨勢,以新技術、新應用引領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從而增強傳統黨媒自身發展的動力和競爭力,不斷擴大其影響力、傳播力、公信力和權威性,加速實現從“相加”到“相融”的轉變,將主旋律和正能量傳遞到社會公眾中去,促使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復興與個人的目標相結合并產生化學反應。融合發展,首先要不斷創新,用技術和服務留住讀者,給讀者提供有品有料的新聞、喜好的閱讀體驗和優秀的服務。在傳統黨媒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中應當強化“互聯網+”思維,以技術驅動為重要支撐,不斷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趨勢,以新技術、新應用引領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生產、采編流程等方面深度融合,實現技術、人才隊伍方面的創新,從而增強傳統黨媒自身發展的動力和競爭力。媒體融合之路,目前尚無固定套路,需要在實踐中探索、試驗、調整和適應,打破行政界別與多媒體嫁接,實現資源整合,推動“播、視、報、網、端”的全媒體融合,逐步實現全媒體融合發展新格局。同時,通過主流媒體與互聯網開展合作,運行“中央廚房”機制,以內容傳播為主線,統籌實現流程、內容、渠道再造,通過全新的理念和技術,創新內容生產,推出一系列體現特色的新聞精品,逐步形成新媒體優先發布、報紙深度挖掘、全媒體覆蓋的發布模式。這樣,新型黨媒就會“大起來”“動起來”“輕起來”,從而突破發行量的限制,使傳播能力成倍地擴大,傳播的視頻、音頻更加生動,傳播的內容更加簡潔明快,生動活潑,進而生產更多與讀者貼近性強,讀者喜聞樂見的內容。
五、傳統黨媒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需要主動進行話語創新
傳統黨媒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需要積極融入新媒體即時互動的優勢,以街坊味、人情味、簡潔性、平等性和平民性等視角和話語特點,主動進行話語創新,用短、小、微等方式推出系列專題和權威可信新聞,以適合新媒體用戶大多利用簡短的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的習慣,從而縮減傳統黨媒與普通受眾之間的距離感,增加親近感,讓受眾感受到新型黨媒不僅可以脫開說教味、官腔味,而且還具有清新、活潑和簡潔的特性,“既接天線,又接地氣”,從而大大提高用戶與媒體互動反饋的積極性與黏性,進而提高融合化黨媒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作者單位為中共無錫市委黨校)
作者簡介:郁彩虹(1970-)女,江蘇泰州人,無錫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與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