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建非 胡菲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是全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香港的保險業是其金融業和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香港經濟中地位舉足輕重。保險業作為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已形成規范化、特色化、多元化、國際化的保險體系。同時香港的壽險業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在香港保險市場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詳細介紹了香港壽險市場的整體情況,分析了香港離岸保單市場的發展并通過數據分析詳細闡述了當前香港市場主要的銷售渠道與香港壽險市場主打產品。
一、香港整體壽險市場分析
(一)香港市場是亞洲乃至全球最發達的保險市場之一
香港是亞洲乃至全球最發達的保險市場至一,人均保費支出維持在高水平,進而吸引了多家全球頂級保險公司來港拓展業務。香港保險業已有170年的歷史,保險市場發展成熟,保險深度及密度在全球名列前茅。2016年香港壽險市場保險密度(人均保費)超過43,000港元(人口 7,377,521),保險深度(保費占GDP比重)約13.1%(GDP3,191億美元,約24,780億港幣)。根據瑞士再保險2016年的 Sigma報告,香港保險密度排名亞洲第一,全球第六;保險深度排名亞洲第二(僅次于中國臺灣),全球第三。
截至2017年9月30日,香港共有159間獲授權保險公司,其中93間經營非壽險業務,47間經營壽險業務,其余19間則經營綜合業務。
香港壽險業發展歷史悠久,建立了現代化的壽險市場體系,保險監管制度緊跟國際市場規則,實行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監管方式,采用國際通行的金融混業經營模式,實行自由浮動的外匯管制政策,這些都為香港壽險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香港保險市場發展穩定并已趨于成熟
香港壽險市場的保費收入在近5年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增長,平均年增速約25%。在2008年至2010年間由于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香港市場經歷了很大程度的衰退,但近幾年隨著香港經濟的復蘇,保費收入也開始穩步增長,長期保險業務方面,2016年新造個人人壽業務的保單保費與2015年比較,上升41%至$1,851億。個人人壽(非投資相連)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上升49%至$1,794億,而個人人壽(投資相連)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則下跌44%至$57億。2016年的新造保單數目上升10%至1,333,681份。近幾年香港保單的增長有內地訪客保單的顯著貢獻,保費占比在2016年已達到近40%。
二、香港離岸保單發展分析
(一)內地訪客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新單件數及新單保費持續增長
從近十年的數據來看,若不考慮來自內地的新增保單,香港市場每年新單件數沒有實質性變化,實際上在大多數年份新保單件數呈現負增長的狀態。自2005年至2015年,內地訪客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新單件數持續增長,十年平均年增速33%,近五年平均年增速達到49%。2015年全年內地赴港購買保險的新單件數達到24.6萬張,占2015年香港新造個人人壽業務總額的20.3%,創近十年新高,同比增長54%。
2015年全年內地赴港購買保險的新單保費規模達已達到316億港幣,占2015年新造個人人壽業務總額的24.2%,相當于香港2015年1/4的保費由內地客購買。2010年以來,內地人赴港買保險的保費規模一直以50%左右的速度遞增,直至2015年增速放緩至30%。另外,如右下圖所示,離岸保單新業務件均保費明顯高于在岸保單新業務件均保費,由此可見赴港購買壽險的訪客主要為凈資產規模較高的客戶。
(二)發展迅速的香港壽險公司重視內地訪客保單
香港保險的熱銷起源于廣東沿海地區,并逐漸向北京、上海一線城市滲透。截止目前,投保香港保險的內地客戶主要集中在廣州、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也有江蘇、浙江、山東等地的一些客戶,以35-50歲中高端人群為主。
2015年,香港保險市場的期交件均達7.5萬港幣,躉交件均約400萬港幣,遠遠超過內地保險市場的同期水平,內地代理人渠道2015年新單保費2400億人民幣, 其中期繳2000億,件均7000-8000元,可見赴港購買保險的內地客戶以富裕人群為主。
數據所示,近年來香港市場發展較快的公司都受益于對內地訪客保單的重視。大型國際保險公司如保誠, 友邦和大都會保險內地保單占新業務比例在過去三,四年中都增長迅速并已接近70%。
三、壽險市場主要銷售渠道分析
香港壽險市場以銀保渠道為主,代理人及經紀渠道為輔,其他渠道占比很小。從上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銀行渠道占比最大,在13-15年之間占比均在50%左右,但在2016年占比明顯降低,代理渠道及經紀渠道占比有所上升,其中代理人渠道占比超過30% 。從三年的變化趨勢來看,銀保保費規模占比逐漸減少,已趨于飽和。
根據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提供的統計數字,截至2017年9月30日,在登記委員會登記的保險代理商共有2,443家,個人代理人則有62,523名,以及負責人及業務代表25,780名。由于香港市場高房租高人工的社會情況決定了代理人維護費用處于較高水平,高生活成本迫使對產能要求高,同時代理人總數少和集中度高的特性決定了挖角成本高。近年代理人渠道占比逐年增加,新進入代理人行業的業務員以有大陸背景的人士居多,代理人渠道的一部分主要客戶群也正是海外客戶,內地跨境購買保險的數量急劇增加。
經代渠道逐年增長,主要做境外躉交業務為主,截至2017年9月30日共有760名獲授權保險經紀,經代渠道銷售的產品主要以萬能和分紅險為主。香港市場經代渠道保費收入占比最高的五大保險公司依次為全美人壽、安盛保險、友邦保險、保誠保險和中國人壽。
四、壽險市場產品結構
(一)壽險業務
香港保險市場的壽險業務可分為投連險和非投連險兩大類,其中非投連險主要指側重保障功能的壽險、年金、意外、醫療和重大疾病保險等。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高端醫療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高端健康險在內地的發展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該險種最早的客群是500強外企的外籍高管及其家屬,90%的理賠發生在海外,不過隨著內地富裕人群的迅速崛起,高端健康險的消費群體也開始發生變化。在香港,高端醫療險的運作已經較為成熟,產品的針對性也十分強,個性化的醫療保障計劃可以滿足高端人群的需求,因此香港的高端醫療險的優勢明顯。
內地赴港所購買的保險種類中,以儲蓄型分紅保險、終身重大疾病險,高端醫療險和萬能險最受歡迎。其保險形態與內地保險較為不同。例如,國內的重大疾病險為終身的較少,若有則保費昂貴。另外,國內的分紅產品受監管所限,其演示紅利的吸引力普遍小于香港的分紅儲蓄型產品。
(二)產品結構
2015年香港壽險市場的新單保費中,終身壽險占比最大,占據總保費收入的56%,保費收入高達716億港元;其次為以重疾險為主的附加險新單保費,占19%的市場份額,保費收入約242億;兩全保險作為儲蓄替代產品,新單保費約214億元,占17%的份額;投連險新單保費收入約為103億,占8%的份額。
(三)市場趨勢
香港保險市場目前最主要的三大險種是終身壽險,重疾險和高端醫療險。終身壽險往往作為中高收入人群金融理財的一個穩定的組成部分,且產品形態以分紅險和萬能險為主,其同時具備保障及財富投資功能,往往是香港人購買的第一份保險。香港市場的萬能險產品主要針對高凈值客戶銷售(保額通常至少要達到1000萬美元)。這是由于這類客戶貸款成本極低(1.5%-2%),可通過保費貸款的杠桿效應放大收益,而這一顯著優勢是內地市場所不具備的。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壽命的增長,人們對健康險的需求意識逐漸增強,尤其是重疾險,該險種的占比逐年上升。在香港,高端醫療險的運作已經較為成熟,產品的針對性也十分強,個性化的醫療保障計劃可以滿足高端人群的需求,因此香港的高端醫療險的優勢明顯。(作者單位為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統計與精算系;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商務英語)
作者簡介:1.莊建非(1996-)男,貴州省黔西縣人,漢,本科,研究方向:保險精算。2.胡菲,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商務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