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保朝 曹萍 張瑞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的報告中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勇于拼搏和奮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而當前的學生都是在家長溺愛和呵護的環境下長大的。因此,很多學生并不懂什么叫做責任心,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普遍處于一種“得過且過”的狀態,做事草率馬虎,學習漫不經心,一味索取,毫無孝心,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而廣大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從而更好地迎接幸福美好的人生。
【關鍵詞】責任心 責任意識 培養策略 美好人生
“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自放棄其責任。”如果人一旦失去了責任,那么家道必將敗落,國家也將滅亡。“教育興則國興。”老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如果一個社會想要取得更加長足的發展,那么就需要更加有責任心的公民將這個重任負擔起來。
一、當前責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于“責任”的概念普遍較模糊
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普遍認為責任只是對成人的要求,和自己并沒有太多的關系。更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責任離自己還很遙遠,我國的法律更加沒有明確地規定有關責任的范圍。其實這就是對“責任”界定不清的現象,每個學生都應該意識到不管年齡大小與否,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責任,關于“責任”的界定一定要相當清晰。
2.不能正確認識付出和回報之間的關系
很多學生在對“責任”進行理解的過程中,不能夠有效地弄清責任和回報之間的關系。很多學生一旦碰到不如愿的情況就會怨天尤人,一旦得到回報之后則會非常高興。在遇到困難時甚至采用“能躲則躲”和“垂頭喪氣”的態度,根本不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逃避責任的后果。由于普遍缺乏責任意識,所以在關鍵的時候甚至不能夠有效地承擔責任。
3.不能夠正確地理解權利和責任之間的關系
很多學生在平時的行為習慣中存在著一味考慮自己和不顧他人感受的情況。很多學生甚至一味希望別人能夠尊重自己,但是卻不能夠做到以禮待人,對社會和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多數存在“眼高手低”的情況。此外,很多學生在集體中只注重個人的奮斗和發展而絲毫不重視集體的利益,根本也不存在奉獻精神。遇到一些重復性高的工作也總是抱著消極逃避的態度。
二、培養學生“責任心”的重要策略
1.通過輿論的宣傳制造氛圍
如果想要讓對學生的責任教育有更好的效果,那么學校就要在相關布置下向教師發出有關“時代,教師,責任”等有關的活動,號召全校的師生都參與到“共筑責任心”的活動中來。一方面可以讓更多的老師分享自己教書育人的經驗,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以征文比賽、演講稿和其他形式為學校的發展創設一個好的氛圍。甚至也可以不斷地制定包括“我的責任”的教育活動方案。通過老師帶頭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明白責任的意識,爭取讓學生能夠增強對“我的責任”的相關認識。通過向學生開放完整的生活領域來更好地拓展其個性發展的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的能力。
2.從小事做起,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
想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就一定要從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著手。可以讓學生通過“幫家長做家務”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活動來強化學生的獨立意識。只有讓學生從小事做起才能夠更好地讓他們體會到對他人負責的重要性。在每個階段為自己設置合理的目標,并通過自己克服重重困難來有效的達成目標,通過這樣一種歷練的過程學生本身的責任意識也會被慢慢地培養出來。如果能夠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樹立自己的責任意識,那么也就能夠在明天更好地進行負責,最終實現將自我責任和社會責任融為一體的目標。
3.多采用鼓勵的方法培養責任意識
很多學生之所以責任意識弱,完全是由于老師和家長采用了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尤其需要讓學生到社會上去多一些體驗和閱歷,并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并讓他們在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取得突破和成長,那么將來長大了也就能夠更好地對社會負責。
例如:很多老師引導學生去超市當一天“收銀員”和當一天“賣報員”的過程就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承擔責任也就意味著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并在生活中不斷地體驗“酸甜苦辣。”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雖然雖然很辛苦,但是自己也能夠得到回報,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自尊和自信[3]。讓學生體會到承擔責任的好處之后,相信學生也就會更加愿意去克服困難和更多的付出。
4.通過讀書讓學生明白責任的重要性
老師除了要讓學生有更多的閱歷,也可以讓學生從讀書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尤其可以通過在校園內部開展“書香校園”的活動。并定期通過開展“讀一本好書,開一次主題班會,講一個故事和出一期板報的方式的方式更好地使得學生來理解責任的作用,并通過在書中學習到關于責任的知識來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三、結束語
通過責任教育也就能夠更好地增強師生之間的責任意識,從而通過矯正師生的偏差來更好地提高師生擔負責任的能力。而這種傳統的責任教育往往不僅能夠使得學生更好地取得成長,而且也能夠在強化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同時增強班級的凝聚力。砥礪前行,只有責任才能夠真正成就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蔣凱.跨越知識與道德的鴻溝———關于大學培養目標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03 年第 3 期。
[2]林忠章.淺談青少年責任感培養[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5):98-102
[3]趙文靜.試論責任與責任教育[J].山東教育科研,2014(3):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