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飛
【摘 要】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博大精深的內容,源遠流長的思想,深刻雋永的意義為后人所稱頌。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記憶的黃金時期,在此階段擇經典詩文之精華,開展有效經典詩文誦讀意義深遠。本文從為何學、學什么、怎么學三方面展開闡述,探尋適合小學一年級的“經典誦讀”之路。
【關鍵詞】國學 經典 誦讀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為學》開篇之言擺明的態度顯而易見:不選捷徑,一步步、一天天拼命、認真、踏實地拿出行動,積以時日,夢想變為現實,事業獲得成功,這就是非凡的“經典誦讀”。
小學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更應引導孩子誦讀經典。一年時間,一(2)班的孩子已背誦《日有所誦》、《走進國學》、《文言啟蒙課》,共積累兒歌、童謠80篇,古詩詞24首,文言文32篇,各類經典片段18篇。經典種子種在孩子們心里,必將在他們的生命里開花。一年來孩子們讀之、誦之、喜之、樂之,與經典為伴,令人感受著充盈于心間的那種愉悅感。當下誦讀經典,不僅孩子讀,大人也來讀。往大處說,寄托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意義重大,已引起教育界及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一、少壯需努力——為何學
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博大精深的內容,源遠流長的思想,深刻雋永的意義為后人所稱頌。國學中的思想及人物言行會直接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有專家稱,如果一個人在他兒童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國學經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遠的智慧和優秀的人格的基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包括中國古代、現當代和外國優秀詩文,具體篇目可由教科書編者和任課教師推薦。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是學習語言和養成的最佳時期。在此階段更應該充分利用學生記憶力強,學習時間充裕的良機,擇經典詩文之精華,開展有效經典詩文誦讀。這對于傳承經典文化,陶冶兒童情操,塑造兒童靈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小渠清如許——學什么
浩瀚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典著作汗牛充棟。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幫助學生尋找適合他們誦讀的書目。
1.《日有所誦》開啟誦讀之門
《日有所誦》是一套為孩子們量身定做的兒童誦讀教材。教材以兒童為本位,所選文本從兒童的心性出發,皆是音韻和諧、朗朗上口之作,能打開兒童的心靈,啟迪兒童的智慧,讓兒童喜讀、樂讀。剛入一年級的孩子識字水平不一,未掌握拼音也不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剛開學,部分孩子未能適應小學生活,早讀開始還在校園里玩耍,得找本書讓他們讀讀才行,而且所選誦讀文本內容要足夠有趣,這樣才能有效激發他們誦讀的興趣。經過精心挑選,我們選擇了薛瑞萍老師主編的《日有所誦》。第一篇《數字歌》巧妙地把數字和孩子們的游戲練習在一起,“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十個手指頭,就是兩只手。”整首兒歌節奏明快,押韻順口,筆者領著孩子們讀,讓他們做動作讀,沒讀幾遍大部分孩子已經會背。筆者引導孩子們用手指讀,教他們如何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孩子們興趣盎然。早讀課上,這樣短小有趣的兒歌孩子們每天可以背兩到三篇,每天誦讀的量根據篇幅長短和孩子們的接收程度來調整。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班里大部分孩子已將小學一年級《日有所誦》背完。
2.《走進國學》傳承經典文化
復旦大學楊玉良校長曾說:“我們培養的學生,要有對個人,對整個國家,對人類的責任感。如果學校教育只重視知識,不重視德性培養,那么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走進國學,誦讀經典可以讓孩子們親近母語、增長見識、修身養性、了解歷史、傳承文化。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國學經典層出不窮。作為一年級孩子的國學啟蒙書,我們選擇了《走進國學》。《走進國學》是由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八單元,其中前面七單元每個單元六篇詩詞或經典片段,第八單元為兩篇臺州方言俚語和兩篇臺州童謠。這是一本注音讀物,有了拼音這根拐杖孩子們學習起來就輕松多了。早讀課上,我們或跟讀或自由讀穿插拍手操等游戲,孩子們學得不亦樂乎。除第三單元《聲律啟蒙》節選較為復雜,孩子們需要兩天一篇,其余內容一天一篇,兩個月的時間,一年級的《走進國學》被孩子們順利拿下。
3.《文言啟蒙課》鑄就精神家園
臺灣作家龍應臺曾說過:“沒有文言文這把鑰匙,你就是對這個世界目盲,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為是的狹隘現代里。”學者張中行認為:“兩三千年來,文言用它的無盡藏的表達手法的寶庫,為無數能寫的人表達了他們希望表達的一切,并且如蘇軾所說‘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我們的孩子不應該是對這個世界目盲的人,他們有條件學習文言文,愛上文言文。《文言啟蒙課》一書就有如此的魅力。全書分八個單元,每單元有相對獨立的主題,如遠古的人、孝為先、學習的秘密等,文章短小有趣,孩子們讀之、誦之,從一個個古人的故事中發現一個更真、更善、更美的自己。
三、源頭活水來——怎么學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經典誦讀的重要性,不如每天快樂的行動起來。從知之到樂之是一個“質變”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方式方法起著催化的作用。
1. 定時定點誦讀
清晨來到校園總會聽到班里傳來朗朗的書聲,誦讀小班長正帶領全班同學誦讀經典。只要有熱情,聲音響亮,吐字清晰,人人都可以來當誦讀小班長。早讀課上,老師領著全班同學有序開展活潑有趣的誦讀活動。誦讀時,教師從學生的坐姿、運氣等方面指導,帶上動作,讀出不同的語氣語調,從一開始一句一句跟讀到看拼音自由讀再到有滋有味地誦讀,孩子們一天天的進步有目共睹。
2.隨時隨地誦讀
經典誦讀處處在,貴在持久巧安排。與經典相伴的孩子們不僅課內喜歡讀,課余課外同樣喜歡誦讀經典。放學鈴聲響起,班長一聲號令,全班齊背“三字經﹒首孝悌……”孩子們邊背邊整理書包,動作麻利有序。別慌,隊伍行進的路上我們還可以來幾首。放學途中,坐在爸媽的車里也來展示一下今天的誦讀成果吧,別看年紀小,背起國學可比爸媽強多了。回家寫完作業又迫不及待地背了起來,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完之前的順便也預習一下明天的背誦內容,沒讀幾遍竟然會背了。看來在長期的堅持下,孩子們的記憶力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鍛煉。
3.各種競賽誦讀
為了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課堂上筆者經常開展各種形式的競賽。如“聲律啟蒙”吟唱比賽,孩子們跟視頻或錄音在家自學,課堂上搖頭晃腦地吟唱起來“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稚嫩的聲音在校園上空飄蕩。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課堂上的師生競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如教學文言文《鉆木取火》,師領著孩子們讀了幾遍,幫助孩子大致理解句子意思后師生比賽誦讀,孩子們興致高漲,特別是孩子贏了老師,那小臉開得比花還嬌艷。
4.搭建平臺誦讀
小學生對各種活動是非常感興趣的,在引導孩子們經典誦讀的道路上我們搭建了各種平臺。我校有良好的經典誦讀的氛圍,每周一升旗儀式前各班會輪流到主席臺進行經典誦讀展示,形式豐富,或誦、或吟、或唱。每當這時,我班的孩子總會蠢蠢欲動,他們多想成為臺上的一員。隔周的班隊課上我們會進行“經典誦讀主題隊會”,孩子們或個人或小組紛紛上臺展示,學過舞蹈的孩子還能跟著邊跳邊唱。每天班級群的微信背誦打卡更是他們展示的理想舞臺,部分孩子為了讓自己的誦讀效果更佳,拍視頻前還要特地打扮一番。如一次誦讀《女媧造人》時,一女生特地換上飄逸的長裙,邊誦讀邊做動作,讀得有板有眼,有神有韻有味道。
5.融會貫通誦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了長期的積累,再加上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便會融會貫通。經典國學啟蒙階段重在積累,積累多了便功到自然成。我們學習經典、誦讀經典,最終希望經典能融入孩子們的生活,從經典中獲得啟示完善自己的生命。如教學部編教材一下《一個接一個》這篇課文,學完課文內容后,師問:“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上課鈴響了你會怎么想?”一生舉手回答:“我不會不開心,上課多好呀,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我最喜歡上課了!”另一生評價:“老師,我覺得他已經做到了樂之者”。原來前幾天領著他們讀了《論語﹒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多么到位的評價!多么有內涵的評價!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每日堅持誦讀,就是練心的過程。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天長日久,積累的是語言,培養是詩性,也是定力和靜氣。經典不是用來仰望的,經典誦讀,可以說是課程改革中一場既廣泛又深入的“薪火傳遞”,其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文化重建。在誦讀經典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我們肩負著歷史的重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楊文華.誦讀經典 品味越韻[J].小學語文教師,2015年第12期
[3]佛山市順德區美的小學.國學經典進入小學語文課程的探索與研究[C].2015.
[4]常州市溧陽市河心小學.小學生國學經典誦讀的探究與實踐[C].2014.
[5]山西省孔子文化研究會.關于中小學開展“中華國學經典教育”—-暨“國學進課堂”.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