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中央課題組
[摘要]當前我國面臨制造業技能人才短缺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技能人才的培養缺乏統籌協調,行業企業與技能人才培養脫節,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滯后,技能崗位缺乏吸引力。為此,建議改革國家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頂層設計,鼓勵行業企業參與,建立共享型公共實習實訓基地,改革現行勞動人事制度,以解決制造業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
[關鍵詞]制造業 技能人才 短缺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2-0041-02
振興制造業是經濟“脫虛向實”、良性發展的關鍵,需要大量多層次、高素質的技能勞動者。但目前,技能勞動者供給與需求相矛盾,難以實現產業與職業教育的共同發展,難以為產業轉型升級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基礎性人才和人力資源支撐。有數據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其中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程師的求人倍率分別達到2.72、2.31和2.13;高技能人才占比較低。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就業人員中,技能勞動者占21.29%,高技能人才僅占5.81%。而在西方一些制造業強國,高技能人才的數量占到技能勞動者總數的四成甚至一半以上。我國制造業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短板,亟待解決。
一、我國制造業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
1.技能人才的培養缺乏統籌協調。2004年由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人事部、勞動部、農業部、扶貧辦七部委組成的“職業教育工作部級聯席會議制度”,不具備對中央、地方、行業、企業等跨部門、跨行業之間諸多不同的利益訴求主體進行統籌協調的能力;主管職業教育的部門之間存在職能交叉和真空地帶;教育部門或任何單一部門都難以解決強化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責任和暢通參與途徑這個“跨界”問題;各地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還存在誤區,還存在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甚至出現了將培訓職能從職業教育學校剝離的反常做法。
2.行業企業與技能人才培養脫節。政府主導的職業教育模式難以及時、靈活地面對企業需求和技能培訓市場的變化,難以激發和維護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難以將產業和企業需求及時轉化為教育發展動力,導致職業教育失去了更多的辦學資源和發展機會。企業與行業缺乏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國企剝離“辦社會功能”的“一刀切”政策把產教融合做得很好的企辦院校也一并剝離,是不適當的政策引導。行業和企業的需求沒能直接轉化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動力、辦學資源和發展機會。
3.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滯后。實習實訓基地的資源閑置與需求難以滿足的問題同時存在。職業院校多以滿足自身專業設置需求為導向,各自為戰,但自建的實訓基地又受政策、土地、資金和師資限制,規模偏小、場地不足且實訓設備相對落后。區域內各職業學校相互之間缺乏聯合協作和資源共享,存在著基地建設項目雷同的問題。同時,大多數實訓基地目前僅限于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社會功能開發不夠,沒有為提高社會職業能力建設、促進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實現充分就業、構建學習型社會等提供支撐。
4.技能崗位缺乏吸引力。制造業工人工資待遇不高、工作環境差、上升空間窄、社會地位不高,導致年輕人不愿意做產業工人。一項對17個省區市40多家企業2000多人的問卷調查發現,只有1%的人愿意當工人。在個別地區,中職畢業生穩定就業率(初次入職1年穩定率)不到30%。有些中高職畢業生,寧可接受服務性崗位的低薪,也不愿到薪酬更高的生產一線技能崗位就業。
二、解決制造業技能人才短缺的建議
1.改革國家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頂層設計,設立“國家技能人才發展領導小組”的強機制,取代“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弱機制。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的要求,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能是:致力于推動建立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建設國家職業信息庫和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制定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戰略發展規劃,組織職業教育標準和職業技能標準認定,統籌教育部、人社部和其他相關部位、行業協會、企業的各類資源,實現技能人才培養和使用的綜合配置、協調發展。
2.鼓勵行業企業參與,釋放多元辦學主體積極性。第一,制定更開放合理的辦學資質規定。鼓勵企業或企業聯合體獨立舉辦職業院校,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舉辦混合所有制學校,探索公立職業院校民營化轉制。第二,制定更有效的企業激勵性政策。設立行業企業參與實習實訓準入制度;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能享受教育費附加返還以及其他財政補貼(補償)政策;在科技項目立項、成果評定時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作為一項評價依據。第三,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支持有條件的行業組織全方位參與職業教育,賦予行業組織在非營利原則下投資和興辦職業教育機構的主體資格,并支持其在有關專業標準、行業技能標準、課程標準、技能等級鑒定、職業資格認定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鼓勵和引導行業組織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為校企雙方預測行業人力資源、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等。
3.建立共享型公共實習實訓基地,促進產教融合。根據職業學校學科優勢和本地產業發展需求,整合實訓基地資源,建設服務區域產業、服務多個專業、多重領域的大型綜合實訓基地。全面開放基地社會服務功能。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和科研部門在公共實訓基地設立聯合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等;企業職工可以在基地進行在職提高、轉崗培訓,待崗人員可以進行再就業培訓;將基地建成信息服務中心、技術研發中心、學習培訓中心、技能鑒定中心、技能人才交流與就業指導中心,并拓展到成果轉化、創業孵化、師資培訓、技能競賽、中小學生職業體驗等功能。將教育附加費按比例投入基地建設,建立后續運營管理的資金保障體系。
4.改革現行勞動人事制度,提高技能型勞動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全口徑下的技能勞動者收入水平(工資性收入+社保收益)。建立勞動者技術技能水平與薪酬掛鉤制度,逐步弱化以學歷等級為標準確定薪酬。完善技能勞動者培養使用、考核評價、競賽選拔政策體系。設立“大國工匠獎”,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和尊重技能勞動者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