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生
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我通過結合多年來教學經驗,提出了自己主要觀點:創設問題情境應建立在合理的平臺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要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踐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能力?!睌祵W的各種理論無一不是數學問題解決的結果。一個好的數學問題離不開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對于理解新的數學概念、形成新的數學原理、產生新的數學公式,或蘊含新的數學思想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或數學背景,更能激發起由情境引起的數學意義的思考。
一堂好的課,問題的提出能夠讓學生有的放矢,“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只有建立合理的平臺,注意問題可相對學生操作性,才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的初步前提。 那么,如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出行之有效的問題情境,本文試著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嘗試與探索。
一、把“數學情境”趣味化,增加學生的求知欲望
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和求欲望,是能否積極思維的重要的動機因素。要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求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將數學問題融于一些學生喜歡的情境之中,引起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學習中。
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個故事:古希臘有個哲學家泰樂斯旅行到埃及,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長陪同他去參觀胡夫金字塔,泰樂斯為司祭長:“有誰知道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長告訴他:“沒有人知道,古書中沒有告訴這個,而我們今天所學到的知識使我們不可能大概判斷出這金字塔有多高。”泰樂斯說:“可是這是可以馬上測出來的,我可以根據我的身高測出塔的高度?!北娙烁械襟@訝。說完,泰樂斯隨即從白長袍下取出一條結繩,在他的助手的幫助下很快測出塔高131米。講故事的時候利用多媒體展示情景圖片。故事講完了,學生都產生了疑惑的眼光,興趣很高。接著老師問:“誰能說出他是怎樣測出塔的高度嗎?”學生面面相視,回答不出,這時教師順勢利導,告訴學生:下面將要學習的相似三角性的判定方法就能幫助你回答這個問題……等學完新課后,師生回過頭來思考泰樂斯是采用了什么原理測量的金字塔的……這樣一個持續的問題情境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的意識。
二、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
新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出發,使抽象的數學學習變得具體形象起來,把原來枯燥的,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變的生動起來。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還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于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根據教材實際相關生活的調查報告,引導學生注意身邊的數學。
例如:學習統計時,讓學生對你周圍你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進行調查,比如:學生喜歡喝什么牌的牛奶?好又多自選商場的商品銷售量;班上同學最喜歡的興趣小組;請你根據調查情況,制作統計表,從你制作的統計圖中,你可以得出那些結論?請作出解釋,說說你的理由。
從這個過程中,學生參與調查的興致很高。學生的觀察力、比較的能力和獨立創新思維得到了顯著地提高。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樣,學生培養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的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這樣讓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富有魅力,對于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積極性都十分的重要。
三、把“數學情境”障礙化,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問題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礙性,也就是說要具備一定的思考價值,使學生從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問題情境不易過于寬泛,使學生無所適從,不知從何考慮;也不可過于簡單,失去思考價值。要臨界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狀態。以通過自身努力與小組合作可以完成為佳。
例如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得到的啟示嘗試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但受平行四邊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響,學生一開始可能也用這種方法,發現很難將之轉化為已學圖形。這時,學生的思維出現障礙,如何將之轉化為已學圖形成了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小組合作討論,學生不難發現: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邊形。這一發現解決了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問題。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不應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再跳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四、把“數學問題”目的化,增強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為有效地避免學生知識缺陷的積累,教師每節課都要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了如指掌,以便發現問題,即使補救,從而設計一個能診斷學生是否掌握著不分內容的問題情境。如: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的時候,為了了解學生對分式基本性質內涵掌握的情況,可以這樣提出問題:“當x=25時,分式 的值是多少?當x=7時呢?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他們就會說x=7時分式的值為0(直接代入)或 (分式化簡后代入);如果學生已經掌握好分式的基本性質,感悟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質時,一定要注意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的數或整式一定式非零這以條件,他們就會說當x=7時,分式無意義。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一方面能較好地考察學生多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探索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探究進程的成功與失敗,品嘗探究的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養成思考問題一定要全面的良好思維習慣。
總之,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已成為新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征,因為問題情境是數學“問題解決”的出發點。要使數學課堂動感與鮮活,教師必須創設情境。然而創設情境不能放任隨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數學問題的性質,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才能創設出有利于激活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