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偉 阿地力
摘要:棕鱒是一種極具經濟價值和研究價值魚類,然而其野生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成為瀕危物種。本文探討了我國棕鱒的形態學、生活習性、胚胎發育學、營養學、繁殖和養殖技術、資源調查和分子遺傳學等研究進展,為今后物種保護提供理論依據以及為空白領域指明研究方向,旨在為棕鱒資源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棕鱒;形態學;營養學;繁殖
棕鱒(Salmo trutta fario Linnaeus),又名河鱒、河鮭等,與亞東鮭同物異名,隸屬于鮭形目(Salmoniformes)、鮭科(Salmonidae)、鮭亞科(Salmononae),原產于歐洲、非洲北部和中亞一些地區。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西藏亞東河。棕鱒不僅生長快、個體大、色彩艷麗,而且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是市場發展潛力大的冷水魚品種。棕鱒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但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與環境惡化,棕鱒自然資源與分布區域急劇減少。為保護棕鱒物種,同時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人們加大了對棕鱒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同時也積極開展了人工養殖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本文針對我國棕鱒生物學、資源狀況及研究前景對其進行了簡要概述,對今后棕鱒的自然資源保護、人工增殖及放流、產業化養殖提供理論依據。
1? 棕鱒形態學研究
棕鱒為國外引進種,1866年英國人自歐洲引種群到喜馬拉雅山南側的亞東縣,形成地方性自然物種。1992 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棕鱒體形呈紡綞形,略側扁,頭小而尖,嘴大,吻短而鈍;兩頜前端等長,上頜骨末端超過眼后緣;牙齒發達,短小尖細,兩頜、犁骨、腭骨和舌上皆有牙齒;舌寬大,舌端鈍,中間凹;鰓孔大,具有發達的假鰓,鰓膜不與頰部相連。胃發達,呈“U”形,外有幽門垂27條左右,腸骨短,約為體長的 0.38 倍。鰾由賁門伸出,為細長膜束狀,其長約為體長的一半。
棕鱒身有彩色斑點,因此又稱“花點魚”。體被細小圓鱗;身體腹部為銀白色,背部為青藍色;頭背、體側上方、背鰭和尾鰭上密布以鑲有白圈的藍色小圓斑,沿側線及其下方雜以外緣鑲有白圈的紅寶石色小圓斑;臀鰭顏色較淡,胸鰭和腹鰭的外面顏色較白,里面較淺。
2? 棕鱒生活習性和繁殖
棕鱒屬冷水性肉食魚類,自然環境下喜歡棲息于溫度較低、水質清新、水流湍急,砂石底質的山間溪流中,以得到隱藏和保護。棕鱒生長的臨界水溫為3℃~26℃,最適宜生長水溫在13℃~18℃,適宜溫度范圍較廣。
棕鱒的產卵期為11月底至12月初,于次年3月結束。研究發現棕鱒兩性性成熟模式不同,雄性比雌性成熟更早。雄性棕鱒2齡可達性成熟,雌性3齡可達性成熟。雌雄兩性在體長、體重生長上有顯著的差異,雄魚比雌魚有更大的漸近體長和漸近體重, 兩性個體均遠未達到最大體長和體重;雄魚比雌魚生長更快, 壽命更長。
3? 棕鱒胚胎發育學研究
根據胚胎發育的外部形態及典型特征,豪富華等將亞東鮭胚胎發育過程分為 10個時期,分別為卵裂期、囊胚期、原腸期、神經胚期、體節形成期、尾芽期、肌肉效應期、眼點出現期、眼點出現期、卵黃囊液泡化—出 膜 期,每個時期又分為不同的亞時期,同時表明積溫與胚胎發育的天數呈線性關系。在接近0℃溫度下,亞東鮭卵仍能正常發育。但在孵化期間,水質的好壞影響了胚胎正常的新陳代謝,甚至造成胚胎死亡、孵化周期延長。
4? 棕鱒營養學研究
棕鱒不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征,且營養價值較高,肉質鮮美。王芳等通過測定亞東鮭肌肉中常規成分、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含量,研究發現亞東鮭肉質營養豐富,肌肉中水分含量為70.81%、粗蛋白含量為22.63%、粗脂肪含量為4.91%、粗灰分含量為1.80%;亞東鮭肌肉氨基酸平衡性好,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含量豐富,占氨基酸總量的41.53%,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必需氨基酸指數高達85.54;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且含有豐富的EPA和DHA,具有良好的開發利用前景。
5? 棕鱒人工繁殖和養殖技術研究
國內棕鱒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我國早在1996年開始了人工養殖亞東鮭魚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1年阿地力等首次棕鱒從巴基斯坦引入新疆,共引進棕鱒發眼卵20萬粒進行孵化和養殖試驗,并獲得了成功。
在人工繁殖技術方面,咸玉蘭等在孵化過程中發現,棕鱒孵化對光照較敏感,孵化水溫宜在6℃~10℃,最適pH值為6.5~7.8,溶氧8~10 mg/L。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孵化的中間階段要保持環境的相對穩定,使卵處于安靜狀態,不能有太大的波動,以免造成胚胎死亡和畸形增加。
在養殖技術方面,阿地力等選用粗蛋白55%、脂肪15%、粒徑為0.2~0.8mm的智利鮭鱒高品質飼料作為稚魚開口飼料,并借鑒虹鱒等冷水性魚類的養殖技術,發現棕鱒魚苗馴化速度快、攝食好,生長速度較快,完全能適應全顆粒飼料養殖模式。與虹鱒相比,棕鱒對低溫條件變化的適應范圍較寬,3℃~26 ℃水溫都可生存。咸玉蘭等已成功獲得成熟的棕鱒仔稚魚培育技術和魚種養殖技術。王炳謙等研究表明棕鱒稚魚合理的養殖密度為19.635 kg·m-3,密度過大,個體之間的競爭加劇,影響生長,低于這一密度,則會造成空間和餌料浪費。這些都為后續的人工繁殖和養殖技術提供了豐富的科研基礎。
6? 棕鱒資源調查及研究
由于亞東河谷落差大,地勢極為險峻,水流湍急,加之近年來發生地震和多次泥石流災害,導致亞東鮭樣本不易取得,加大了對棕鱒資源調查的難度。豪富華等在亞東河亞東鮭性腺發育、生長年齡與繁殖生物學進行研究,通過野外調查采捕,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該水域亞東鮭和丹麥引入的棕鱒之間的遺傳差異不顯著,種群的年齡組成是1~4齡,屬于一次產卵類型。這為我國亞東河的野生亞東鮭資源調查提供了理論依據。
7? 棕鱒分子遺傳學研究
在群體遺傳學方面,戶國等研究表明亞東鮭野生群體遺傳結構較為簡單,分子遺傳學證據顯示亞東鮭可能來源于棕鱒大西洋種群。豪富華等基于微衛星、線粒體D-loop和Cyt b基因多態性的遺傳多樣性分析結果表明,亞東鮭與引種自丹麥的褐鱒養殖群體遺傳差異不顯著。孟瑋等基于線粒體COI基因序列對亞東鮭進行了DNA條形碼研究。李福貴開展亞東鮭野生群體與人工繁殖后代的形態特征和微衛星遺傳多態性分析發現人工繁殖與野生群體在遺傳上差異不大,可用于野生資源的恢復和增殖工作。
目前,我國學者對西藏野生亞東鮭的研究比較多,主要關于形態學、生長年齡、胚胎發育及性腺發育等基礎性研究,而其他地域關于的棕鱒報道較少。僅見于新疆具有相對成熟人工繁殖和養殖技術,但關于種質資源保護等研究還有所欠缺,同時關于棕鱒養殖過程中的魚病研究報道也較少,還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以期為棕鱒物種保護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