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彬 羅秋宏
一、資源概況
我市境內有松花江一級支流倭肯河和烏蘇里江一級支流撓力河兩條較大河流,連同支流共有 26 條河流,倭肯河及其支流萬寶河、新七臺河、老七臺河流經七臺河市城區。其他水源還有七煤集團公司每年煤礦排水約 475 萬立方米。全市共有大小水庫20座,總庫容6.98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15座。桃山水庫承擔全市工業用水、城市生活供水(備用水源)、養殖及下游縣區的農業灌溉任務,其他水庫均為農業服務。
二、漁業生產情況
1.漁業面積
2017年,市區現有漁業總面積3380hm2,池塘面積42.7hm2,水庫面積5048hm2。
2.漁業產量
2017年,全市成魚產量3380噸,其中:池塘2260 噸,水庫1120噸。魚種產量274噸。
3.主要養殖品種
養殖品種主要是鯉魚、鯽魚、鰱魚、鳙魚、草魚等魚類,并且已經成功引進了德國鏡鯉、松浦鯉、鰲花(鱖魚)、武昌魚(團頭魴)、黃金鯽、彭澤鯽、方正銀鯽、興凱湖大白魚(興凱湖翹嘴鲌)、臺灣泥鰍、河蟹等十幾個水產品種。
4.養殖方式
目前,我市池塘養殖方式有多種,其中傳統粗放粗養式占24%,馴化養魚占27%,生態養魚占11%,游釣休閑養殖占32%,綜合養殖占6%,水庫養魚為大水面自然魚類增養殖為主。目前,沒有發現污染源。
三、存在的問題
1.養殖技術及設施落后
目前,養殖水產種類較單一,養殖模式及管理技術落后,粗放式養殖仍占很大比例。養殖綜合效益低,集約化、自動化程度不高。現在各漁場生產所用的魚池大部都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池塘,已老化,注排水設施不健全,淤泥厚,池子淺,魚類發病率高、產量低。
2.投入不足影響效益
我市漁業產業化程度低,規模化程度低,魚種、飼料等均需周邊市縣購入,成本較高。各養殖戶均以生產常見的鯉、草、鰱、鳙等四大家魚為主,名特優水產品種養殖比例小,且沒有形成規模,利潤低。因池塘老化、魚病的高發、成活率低,提高了生產成本,利潤也隨之降低,用于第二年再生產的投入也不足。資金投入不足首先造成投放數量不夠,直接影響商品魚產量。另外,使得落后的技術及設備無法更新,養殖生產水平難以提高。養殖生產還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徘徊,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市漁業生產資金基本上源于養殖戶的自籌,對漁業養殖專業合作化認識程度不高,市區目前沒有一家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金融部門的漁業信貸和社會融資非常少,投入不足成為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
四、今后發展思路
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要按照“十九大”精神要求,以國家鼓勵水產養殖的方針政策為契機,加強對養殖業的有效管理;以保障養殖者的合法權益為宗旨,提高資源利用率;以水產健康養殖、漁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漁業,促進健康養殖,推進產業化經營,努力解決養殖模式單一、養殖設施落后的局面,加速水產養殖現化發展進程,加快服務體系支撐建設,擴大良種覆蓋面,提高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保障水產養殖業又好又快發展。
1.發展綠色生態有機漁業
緊緊圍繞漁業節本、增效、漁民增收的原則,立足調結構、重科技、促發展,使水產養殖業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養殖方向逐步向綠色無公害健康養殖方向上發展,逐步擴大名優水產品種的覆蓋面,品種結構逐步趨于合理。我市有待開發養殖水面6000hm2,其中水庫6座,水體平均深度2m,躍溫層較深。目前,水庫養殖主要是以花鰱、白鰱等上層魚類為主,對于中下層水體的利用還不到位。應根據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科學地調整水產品種結構和放養密度。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努力發展“水庫網箱養魚、庫灣養魚”等先進養殖方式,不僅在產量上,而且還要在品種和效益上在做文章,著力發展水庫網欄養殖河蟹、興凱湖大白魚、鱘魚等新品種,力爭使其成為我市漁業的主要當家品種和主要特產魚類,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充分發揮出來。
2.著力池塘改造
池塘養殖是我市水產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市的池塘養殖模式發展始于20世紀70年代,當前許多池塘面臨水域環境惡化,養殖設施老化,養殖病害頻發,質量安全隱患增多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為此開展池塘改造對穩定我市漁業生產,改善農村面貌,提高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可采取以下改造措施:(1)改淺水塘深水塘,深度達到2.5~3.0m;(2)改小塘為大塘,一般成魚池塘面積以15畝左右為宜;(3)提高池塘保水率,在池塘清淤的過程中將保水性強的黏土鋪在底層,加厚20~30cm填平夯實。
3.開展特色休閑漁業
根據我市多為小型家庭漁場的特點,應拓展思路,以漁業資源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將休閑、餐飲、娛樂等行業與漁業相結合,開展釣魚比賽、周末休閑一日游等活動,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從而提高漁業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4.發展名特優品種養殖
我市水域灘涂在其空間資源受限制的情況下,應致力于尋求發展高效集約化養殖和多元生態化養殖。近幾年,我市水產品總量雖然基本平衡,但出現了品種單一,大宗水產品鯉魚、白鰱等價低滯銷,大部分養魚戶出現了增產不增收,增收不增效的現象。調整水養殖品種結構,增加名特優水產品種的養殖,是擺脫困境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漁業的主要方向。依據我市漁業特點,應擴大河蟹、泥鰍、黃顙魚、興凱湖大白魚、方正銀鯽、鱘魚等具有北方寒地特色且市場價格又較高的水產品種養殖規模。
5.推廣健康養殖新模式
漁業主管部門要積極開展綠色漁業、水產健康養殖輿論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宣傳單等形式,大力宣傳生態漁業、現代漁業、節能減排,生產優質的綠色水產品。適時開展從業者法制教育和技術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守法意識和技術水平。
6.提倡稻田綜合種養
“魚稻共作”的養殖模式,控制了化肥的使用,降低了生產成本,達到了“全生態種養”的目標。另外,就水產品而言,隨著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需求增多并且更加多樣,而稻田綜合種養實現了養殖技術和種植技術的有機結合,在滿足對生態環境優化的同時,使水產養殖品種更加多元化,所以稻田養殖不僅具有生態效益,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無公害食品和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多,對此類食品的購買逐漸成為主流,所以稻田養殖這一全新的模式剛好滿足了消費者對于綠色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