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麗娟 管紅梅 曲麗華
北方地區冬季氣溫寒冷,冰封期長達數月之久,做好魚類越冬管理工作關系全年漁業生產成敗。本文對越冬管理工作要點加以總結,以期對北方地區漁業生產提供幫助。
一、越冬前準備工作
1.選好越冬池塘
選擇水質良好、水源充足、背風向陽、保水性好、注排方便、底質平坦的池塘作為越冬池,面積以3~10畝為宜。越冬前對池塘進行清淤、消毒,修整池堤,提高水位,保證結冰后有效水位保持在1.5~2m左右。
2.越冬魚類飼養管理
在越冬前,改變飼料的營養物質與維生素類物質的比例,原則上是降低飼料中蛋白質、脂肪的含量,提高飼料中維生素類物質的含量以,提高越冬魚類抗寒抗病的能力。
3.越冬前魚類病害防治
9月初始,對越冬魚類進行魚病檢查,主要是檢查鰓、肝、胰臟和腸道等器官。根據魚病檢查的結果,有針對性的進行魚病防治。用藥要內服外撒相結合,嚴禁魚類帶病進入越冬池。
4.越冬池水質調節
越冬前,要對越冬池進行清淤,底部淤泥厚度要小于20cm。達到底質平坦、保水力強的標準。越冬水源為井水的,可提前注水充分暴氣。可用AM菌對越冬池塘水質進行調節,其細胞內大多含有細菌葉綠素a,少數含有細菌葉綠素b,其能夠利用還原性的低分子的有機物,特別是丙酮酸、琥珀酸等有機酸作為供氫體,同時也可同化有機酸作為碳源以進行異養性生長,能夠利用光能進行生長繁殖,并能吸收分解水中的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具有很高的水質凈化能力。
5.越冬魚類的密度
魚類越冬密度主要根據越冬池冰下有效水深、有無補水條件、越冬池底質情況(淤泥、雜草多少)等來確定。在采取生物增氧措施和有機械增氧措施保證的前提下,越冬密度一般為:有補水條件的越冬池,按冰下有效水體,可放魚0.4~0.5kg/m3;無補水條件的越冬池,按冰下有效水體,可放魚0.25kg/m3。
二、越冬期管理工作
1.及時清除烏冰和積雪
池塘水面形成烏冰或冰面有積雪,會影響陽光照射,水中缺少光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減弱,減少了溶氧來源。當水中貯備氧降低到不能滿足魚類生理上最低需要的量時,魚類便窒息死亡。因此,要及時破除烏冰,清除冰上積雪,使越冬水體保持最好的透光度。
2.按時檢測水體溶氧
測氧有助于了解冰下水體溶氧變化情況,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一般,11~12月,可一周測一次,1~3月份應3~5天測一次。如越冬密度較高,則要加強測氧,1~2天即應測氧一次。目前,多采用化學試劑測氧法,這種方法比較經濟,但操作起來相對復雜,也可購買操作相對方便的測氧儀器測氧。
3.適時做好冰下增氧
越冬池水體溶氧下降到3mg/L以下時,魚類出現浮頭,則應馬上采取增氧措施。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增氧。一是物理增氧??刹捎脵C械增氧、注水補氧及微孔增氧三種方法:機械增氧是使用各種類水泵在越冬池中進行原池水循環,把空氣中的氧溶入水中,這種增氧會降低水溫,而且會對魚造成應激反應,加大魚體內能量消耗,降低越冬魚類成活率,需慎重使用;注水補氧是把含氧量高的水注入越冬池,增加原池中溶解氧含量,注入的水要求含氧量高、水質好、無污染;微孔增氧是采用鼓風機將空氣送入輸氣管道,輸氣管道將空氣送入微孔曝氣管,由于其孔徑小,可產生大量微細化氣泡從管壁冒出分散到水中,而且上升速度緩慢,氣泡在水中移動行程長,與水體接觸充分,氣液相間氧分子交換充分,而且還增加了水流的旋轉和上下流動,水流的上下流動將上層富含氧氣的水帶入底層,同時水流的旋轉流動將微孔管周圍富含氧氣的水向外擴散,實現養殖池水的均勻增氧,具有溶氧效率高、改善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提高放養密度、增加養殖產量、降低能耗、使用安全、操作方便和增強水體自我凈化功能等優點。二是化學增氧。把化學增氧藥物放入越冬池水中,快速溶解,快速增加溶氧,短時間內使溶解氧含量迅速增高,起到急救的作用,為其他增氧方法的使用贏得時間?;瘜W增氧劑適用于任何水體,無副作用。三是生物增氧。由于池塘溶解氧的絕大部分來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生物增氧是越冬池增氧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首先,要及時清理冰面,提高冰體透光度,增強冰下水體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充足氧氣;其次,要注意追肥,尤其是對一些長期不能補水或雖能補水但水源中營養鹽含量極少的池塘,封冰后應立即進行追肥;最后,是要控制控制浮游動物生物量,減少浮游植物消耗,增加浮游植物產氧量。
三、溶冰期管理
春季開化后,要及時調整水位,當水溫升至6℃以上時,要及時投喂,盡快恢復魚類體質,適時進行拉網鍛練,以提高苗種及商品魚的外運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