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縣水產總站
(2018年9月7日)
通河縣耕地總面積 220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6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3%,是全省水稻種植生產大縣。近兩年來,我縣依托自然稟賦和資源優勢,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把發展稻漁綜合種養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推進水稻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示范推廣“稻魚共作”、“稻蟹共作”等多種模式的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近15萬畝,培育出“稻谷醇香”“綠谷金稻”“黑土稻場”等知名稻米品牌12個。主要做法是:
一、領導高度重視,培育典型示范推廣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推廣實施稻漁綜合種養工作,多次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召開專題會議,把稻漁綜合種養作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農業重點工作進行部署,把稻漁綜合種養同打造生態綠色、有機大米結合起來,采取示范區規模化、品種優質化、生產標準化、操作規范化、經營品牌化等措施培育典型,示范引導,加快發展。在富林鎮長興村建設“田海稻浪” 稻漁綜合種養核心示范區2000畝,在祥順鎮新鄉村建設“蟹鄉漁鎮”稻漁綜合種養核心示范區3000畝,擇優選定了綏粳18、三江6號等優質長粒香稻作為主栽品種,推廣實施了稻漁綜合種養為主的綠色、有機種養模式,并在實施過程中,認真總結經驗,及時解決主要問題。同時,多次組織召開現場觀摩會,提高鄉鎮干部、稻農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積極性,加快推動全縣規模發展。目前,全縣建設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13個,面積14.7萬畝。經綜合測算,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每畝新增收入2068元,較傳統種植模式增收近1.5倍。在水稻穩產的情況下,實現了提質增效、增產增收和節本增效。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技術保障支撐
為了高標準打造典型,發揮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的引領作用,縣政府整合大棚小區補貼、統一籽種補貼、柴油補貼、病蟲草害統防統治、有機肥料、有機認證等惠農補貼資金3300萬元,向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重點傾斜,鼓勵水田集中連片,適度規模經營,向農業規模化、集約化要效益。同時,在示范推廣過程中,始終把先進技術、配套服務貫穿于產業發展全過程,強化漁業部門與稻漁綜合種養的企業和種植戶、外聘技術人員與本地技術人員的協調配合,建立強有力的產業技術支撐和服務體系,保障稻漁綜合種養健康發展。
三、放大稻漁模式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利用“田海稻浪”、“蟹鄉漁鎮”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平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開展農家樂、民宿、采摘園、田間體驗區等多種活動,吸引外地游客來了解通河、品味通河、消費通河和宣傳推介通河,使“稻漁空間”成為休閑農業的亮點,依托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全縣農民可增加財產性、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2.5億元。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四、深化“互聯網+”建設,線上線下同時發力
全縣通過互聯網+示范基地建設,建立農產品溯源平臺,綠色水稻監控面積達到50萬畝,有機水稻監控面積8萬畝。可對稻漁從插秧、苗種放養到田間管理,直至收割、捕撈全程遠程監管和溯源,讓消費者對蟹稻、魚稻、鴨稻等綠色、有機生產全過程一目了然,提高了廣大消費者對稻漁品質的信任度和美譽度。同時,充分利用“龍江大米網”、“黑龍江食尚網”、第三方電商網絡銷售平臺等渠道,在網上直接銷售農產品,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零距離對接”,2017年實現線上銷售收入7500萬元。
各位領導,近兩年我縣依托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示范推動了綠色、有機水稻的種植生產規模,實現了“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促進了全縣水稻提質增效,讓廣大稻農得到了實惠,有了“話語權”,增收幅度明顯,“通河大米”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實現300億元,依靠品牌拉動85萬噸水稻進入市場,同比增加35.8%,全縣農民人均增收675元,2018年預計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突破2.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