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尹德軍
在2016年12月初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高校“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也為我們的育人工作指明了新的工作方向。
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既是對理論知識的深化,也是鞏固第一課堂教學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靈活性、趣味性、多樣性相比較第一課堂而言,更能夠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在其中增長才干、鍛煉能力,是大學生素質拓展的重要平臺,在高校育人環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二課堂成績單”參照傳統專業教學成績單的方式,將第二課堂活動分類以學分制方式加以量化,并根據學生參與表現賦以成績,將高校碎片化、娛樂化的課外活動進行整合,契合學生需求,服務學生成長,并將第二課堂活動的時效性進行量化、視化,更為直觀、客觀地體現活動效果。
1 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現狀
1.1“第二課堂”活動設置與學生需求有待契合
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完善“第二課堂”建設,開展集理論性與實踐性、專業性與趣味性俱在的第二課堂活動,旨在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不斷拓展自身素質。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第二課堂活動以德育教育為主,忽視了大學生自身精神發展需求,缺乏系統化考量,活動內容、形式與當代大學生實際發展需求不相對稱,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嚴重影響了第二課堂的活動效果。
1.2“第二課堂”活動設置整體規劃有待完善
第二課堂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高校以校、院兩級為單位,依托不同主題學生社團,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形成了第二課堂活動零散化、碎片化、快餐化的趨勢,品類繁雜的活動缺乏整體規劃,未形成統一的管理體系。同時,第二課堂活動以學生自發性為主,教師多為松散型參與,教師專業指導力量不足,影響第二課堂育人效果發揮。
1.3“第二課堂”活動管理機制與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
由于缺乏科學的課程設置與有效的組織管理,在第二課堂活動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管理松散、教學目的性與科學性不強的現象,管理機制不健全,易導致活動資源分布不平衡,影響了第二課堂活動作用的發揮。由于缺乏活動追蹤或者活動反饋機制,活動效果難以綜合進行比較與評價,不利于第二課堂活動建設的改善提升。
2 以“第二課堂成績單”為依托,探索育人路徑
為進一步改變第二課堂活動目的、活動成本與活動效果不相對稱的現狀,提升第二課堂質量,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優化高校育人模式,我院根據團中央“第二課堂成績單”工作要求,立足于本院實際,以我院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體驗中心為載體,試點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我院以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制度設計為抓手,以特色活動為基礎,在借鑒現有工作經驗基礎之上力求突破創新,精準設計,分類指導,為文學院學生量身打造了“第二課堂成績單”。
2.1以制度為基礎,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
文學院學生中華優秀傳統中心秉承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出發點,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實際,明確培養方案與目標,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通過活動過程的探索與實踐,切實把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非正式課堂的活動納入課程化管理,使得第二課堂活動目標更加明確,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構建“兩個課堂”一體化的教學體系。中心下設通識教育部、體驗教學部和文化實踐部,分為文化習得、文化探究和文化實踐三個環節,相互關聯,又逐層遞進,學員在完成通識教育和體驗教學后方可進入實踐環節,實踐項目的選擇以前期各類課程的修讀情況為依據。中心所有課程、活動均設有學時、學分要求,中心成員完成三部分課程且達到32個學時,將獲得“中華傳承者”證書,根據學分取得情況,形成“第二課堂成績單”。中心通過“認知、體驗、實踐”三位一體的運行模式,將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模塊化、普及化,通過制度設計,為“第二課堂成績單”保駕護航。
2.2以育人為根本,打造全面育人課程體系
第二課堂活動是大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途徑和渠道,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平臺,結合文學院專業特色、文化活動以及學生職業方向和心理狀態,我院依托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體驗中心,將第二課堂活動內容進行整合、載體加以豐富,形式力求創新,為“第二課堂成績單”形成提供重要依據。
以完善內容為根本。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體驗中心以提升學生文化積淀為出發點,開設通識、體驗、實踐第二課堂課程。以文化習得為基礎,舉辦國學知識講座、傳統文化論壇,開展經典詩文朗誦、經典詩詞成語大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感受人文精神,陶冶人文情操;以文化認同為關鍵,開展非遺手工體驗坊、國粹京劇學習體驗活動,與通識教育實現有機對接,讓學生感悟傳統文化魅力,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以文化實踐為外延,鼓勵學生面向中小學學生講授傳統文化,向外國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開展主題采訪調研,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文化習得、文化認同,自覺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傳承者。
以豐富載體為關鍵。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體驗中心以增進學生人文素養為目標,不斷豐富第二課堂載體。創新線上線下聯動機制,線下發揮校園活動載體作用,線上占領網絡教育新陣地,充分發揮新媒體超于時空、覆蓋面廣、碎片化的教育優勢,開展系列主題活動。整合校內校外教育資源,校內發揮高校知識高地優勢,開展特色文化活動,校外開展“品讀津沽”,充分挖掘地域資源,系統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以創新形式為突破。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體驗中心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主旨。舉辦人文類競賽,以賽促學,充實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借鑒綜藝形式,舉辦闖關主題國學學習活動,增進傳統文化知識學習趣味性;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體驗中華傳統節日民俗,深化學生傳統文化知識。通過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實現知識性與趣味性,參與性與互動性,體驗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2.3以評價為保障,優化高校育人方式
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體驗中心試點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以學生活動記錄評價為保障,為優化高校育人方式舔磚加瓦。“第二課堂成績單”的記錄和評價體系以主客觀相結合為基本原則,以科學的量化標準為依據,涵蓋活動出勤、學習筆記、實踐活動等層面,對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學習實踐情況進行客觀記錄和科學評價。其中課程類活動采用成績式方式進行賦分評價,體驗、實踐類活動以記錄式方式進行評價。同時,重視追蹤反饋,定期收集匯總學生對于第二課堂活動評價意見,并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和評價,及時調整培養方案,完善“第二課堂成績單”設置。
3“第二課堂成績單”對于優化育人方式的重要意義
3.1科學評價自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加第二課堂活動,有助于大學生加深基礎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增強綜合素質,“第二課堂成績單”通過真實、客觀地記錄大學生在學期間所參與的各類第二課堂活動,記錄著學生的成長成才,是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的最為直觀和有力的證明,也是當前嚴峻就業形勢下提升就業競爭力的重要砝碼。
3.2整合活動資源,提升第二課堂質量
第二課堂活動是大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日益碎片化、快餐化的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成績單”的推行,有助于將第二課堂活動進行整合,優化課程資源、活動資源設置,提升第二課堂質量,形成育人合力,更好契合學生需求,服務學生成長。
3.3優化育人模式,促進高校改革發展
“第二課堂成績單”是貫徹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高校育人工作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第二課堂成績單”的推行,凸顯了第二課堂作為人才培養重要組成部分的意義,推動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互動互補、互相促進,不斷完善高校育人體系,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高校育人工作規范化、課程化、制度化。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