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涵
大學是青年人心理逐漸成熟的階段,因此大學在此時的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引導,對個人和社會都有重要意義,而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大學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在當前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信息化迅猛發展,社會風氣復雜的情況下,大學生曠課現象也日益嚴重。曠課現象作為學生違反校紀校規的形式之一,不僅可能導致學生無法完成學業,更會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在醫科類高校的學生,課業壓力重,由曠課所引發的一系列學業倦怠現象更有可能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古往今來,不乏文人志士關于勤學的名言警句,有韓愈的“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陶淵明的“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方。”而當代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卻有所懈怠,其中學業懈怠主要表現在曠課現象。在當前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信息化迅猛發展,社會風氣復雜的情況下,大學生曠課現象也日益嚴重。曠課現象作為學生違反校紀校規的形式之一,不僅可能導致學生無法完成學業,更會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在醫科類高校的學生,課業壓力重,由曠課所引發的一系列學業倦怠現象更有可能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為此,通過在醫科類高校大一到大三的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在總結大學生曠課行為為特征的基礎上,分別總學生個體、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安排、學校制度、社會風氣等多方面探討其行為形成的原因,并綜合分析后結合醫學院校實際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 大學生曠課行為調查基本情況
對南京市醫科類某高校低年級大學生(大一到大三)隨機發放325份問卷進行研究,其中有效問卷322份,有效率為99.1%。問卷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其中包含必修課曠課情況、學生對于曠課行為的看法、學生曠課的動機、針對曠課現狀的建議。問卷采用紙質問卷形式,對大學生曠課行為級原因進行了描述性分析。
2 大學生曠課行為的調查
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共322人,大三共97人,占30.1%;大二共100人,占31.1%;大一共125人,占38.8%。其中性別構成從調查結果來看,男性89人,占27.6%;女性233人,占72.4%。
2.2曠課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情況統計如下:
(1)曠課行為。在上一學年中曠過課的學生共計254人,占78.9%;沒有曠過課的共計68人,占21.1%。
(2)曠課次數。上一學年中偶爾曠課(1-4次)的人共計196人,占60.9%;經常曠課(5次及以上)的人共計58人,占18%。
(3)曠課時長。曠課最多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早上1-2節,其中共計119人,占37%。
3 曠課行為折射當代大學生學業倦怠問題
針對上述調查情況可知,當代大學生出現曠課的現象不是偶爾而是一種常態問題,大學生曠課所折射出的學業倦怠問題也不容小覷。由武志紅編寫的《巨嬰國》一書,其中指出當代中國人普遍屬于巨嬰,即看似是成年人,但是心里發展水平還是嬰兒水平。概述所述論點不無道理,當今高校中輔導員、班主任、教師等崗位的工作職能已經變得模糊,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第一線工作者,經常要處理學生很多問題,其中包括“學生證、身份證丟失如何補辦?”“四六級準考證丟失能否參加考試?”“校園卡如何充值?”等等,這些問題在互聯網時代中,學生們都能夠從網絡中找到具體的解決方法,但是大學生們多數人選擇咨詢輔導員,而他們卻可以整夜地在互聯網中尋找游戲帶來的刺激,一旦出現問題,學生第一時間的解釋是“我不知道”,這從某些方面和嬰兒的特質相符。“……嬰兒活在極端對立的兩種感覺里,一旦被照顧的很好,他的全能自戀就得到了滿足,這是他就會有神一般的感覺——我一動念頭,世界就會按照我的意愿運轉。一旦沒被照顧好,他就陷入徹底無助中,同時也會產生出暴怒,恨不得毀了這個世界,或者自己”
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特質就愈發明顯,因此由于特殊情況而曠課的行為也變得能夠接受。從大學生教育管理細則來看,學生未經請假或雖經請假未獲準假而不到校上課者,視為曠課。因此在出現突發狀況時,第一時間和輔導員或班主任聯系,核實情況真實后獲準假,就不存在曠課。因此在這一行為發生過程中,大學生主觀因素占主要原因。而出現這樣的行為主要原因除了學生自身,也包含了當今社會風氣、家庭環境等因素。
在自身方面原因中,主要在于,一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學習目標;二是學生自我規劃意識不足,在學習生活中沒有自主地進行職業規劃;三是學生與社會脫節,缺乏責任感。
在客觀原因中,學校主要原因是缺乏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在紀律教育中懲治手段并沒有落實到實處;家庭方面在于家長對學生的過分溺愛,當今高校大學生年齡普遍處于90后,絕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的過分溺愛導致學生成為巨嬰;社會風氣方面主要在于當前社會正處于市場經濟轉型期,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不乏投機取巧之人,假冒偽劣產品、假酒假煙等商業欺詐,利益至上的思想腐蝕著大學生的思想,對大學生三觀的形成都造成消極影響。
4 從思想道德建設入手加強學生道德教育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辯證關系原理的啟示:它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尊重規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條件,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由此可見,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結合學生實際入手。
4.1學校管理方面
4.1.1學生自身方面:在學生教育管理中,明確學習目標,從就業指導課、職業生涯規劃課等課程中讓學生行程目標建設的觀念,從小目標入手逐漸向大目標過度,最終形成符合自身的目標規劃。
4.1.2學校管理方面:增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與社會接軌,了解目前社會就業、創業的現實狀況,調整自我定位。傳遞社會正能量,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明確學生行為管理規定,做到嚴肅校紀校規,獎懲分明;加強教師管理制度,提高教學質量,做到課堂內容豐富多彩,課后活動寓教于樂。
4.2家庭教育方面
學校應當和學生家長之間行程有效的溝通交流,一方面將學生真實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另一方面能夠和家長行程積極的監督管理體系,把握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動態,做到防患于未然。
4.3社會風氣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針對意識形態方面強調,“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信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穿心,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學校方面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宣揚積極向上的社會典型,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校園內圍繞誠信、勤奮等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開展相關的講座、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課題編號2017SJBFDY511,名稱中國傳統文化中職業道德和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出處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作者單位:南京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