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希 鄧純余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堅定道路自信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和贊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無數次的歷史嘗試和挫折之后選擇的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道路,而大學生作為當代最有活力和朝氣的一個群體,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他們對國家道路的自信仍待加強,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活動、網絡媒介的利用以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著手是值得我們去討論和探索的。
1 道路自信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歷經千辛萬苦,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具體內涵是:中國共產黨對自己所選擇發展道路的充分肯定,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人民群眾對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各種成就予以肯定,清楚的認識和了解到我國走中國特社會主義道路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優勢所在,從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實際出發,堅定不移的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充滿希望和期待,堅信“中國夢”的實現。
2 大學生增強道路自信的意義
2.1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的發展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尤其是作為道路自信實踐主體的大學生。培育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大學生對國家的熱愛、對社會的關心,將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國家建設密切關聯起來,使其人生理想的實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等同起來,從而真正認識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促成他們成就一番事業。大學生只有堅定不移的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的越來越好。
2.2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代社會已經進入到高新知識高速發展的時代,對大學生道路自信的培養能夠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意識到他們所肩負的責任,以及需要更多的創新能力和堅持不懈的發展精神,更好的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理論建議和創新實踐,從而提升自身的科學發展意識,釋放自由發展能量,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也能更加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確自身成長和發展方向,蓄積拼搏進取的前進動力。這對于將大學生群體的成長成才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促進其自由全面發展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3有利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對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宣傳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意識形態宣傳與教育的主要陣地。將“道路自信”放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是能夠在大學生群體中最大范圍,最具現實性的讓他們形成對中國道路的正確認識,形成社會主義意識,提高他們對黨和國家所選擇的道路的認同感。而且為了適應大學生增強道路自信的需要,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目的、手段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2.4有利于抵制西方文化對大學生的不良滲透
如今的中國大學生成長于改革開放后的新世紀,從小就有很多機會接觸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的影視文化、消費文化、體育文化等,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阻擋之勢,也是促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前提,但很多西方國家卻把這些文化形式和載體作為西方世界價值觀(比如“普世價值”)推廣的工具,通過具有隱蔽性特點的西方流行文化來摧毀我國對大學生培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企圖推行自己的霸權分化政策,破壞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因此對我國的對大學生道路自信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覺抵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西方資本主義不良思潮,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逐漸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無論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能主動去捍衛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3 大學生道路自信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3.1大學生道路自信存在的問題
縱觀當前大學生,大部分都是對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和美好的憧憬,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是正確的,具有強烈的愛國心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但少部分大學生萎靡不振,自甘平庸,自暴自棄,消極面對生活,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貶低國內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對未來不報希望,認為國家和社會不能創造讓他們實現自己理想的平臺和機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信心不足。他們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概念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在深層次和實踐的問題上又出現模糊不清、質疑不斷甚至錯誤理解,以致于有的學生還認為應該效仿西方的制度,可見一部分學生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或者老師的口頭“灌輸”中,更是有人對“道路自信”保持著無所謂和忽視的態度,認為國家道路的發展與自己沒有關系,只注重自己的個人利益而忽視集體利益。
3.2道路自信不足的原因分析
3.2.1外在環境的影響
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在取得巨大進步的的背后也有著許多的社會矛盾。城鄉貧富差距大、就業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社會問題容易讓大學生看到國家發展仍需改善和進步的一面,造成道路自信的不足;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潮通過經濟產品尤其是文化娛樂產品大量涌入國門,來傳播資本主義的“優越”制度,而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們更是容易被誤導;最后網絡環境的開放性雖然為我們更好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更便捷的平臺,但網絡世界其實比現實世界更加紛繁復雜,多元化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間就影響到大學生的價值評判,從而形成西化傾向,嚴重削弱中國大學生的道路自信。
3.2.2大學生認識能力的不足
當今大學生大部分都是90后群體,對于國家的發展道路并不了解,忽視了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沒有看到國家發展的巨大進步,而是單方面將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與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比較。中國從改革開放后已經有了跨越性的發展,并正走在成為世界強國的道路上,這條道路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背后的艱巨性與困難性一些大學生并不能如同父輩們感同身受,也就不能正確辨析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更別談他們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了。
3.2.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條化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高校雖然不斷在推進素質教育和思想教育,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仍然以傳統的書本理論為主,采用死板硬套的“灌輸”方式為主,學生也是以為了應付考試單純的進行背誦一些理論條文,對“道路自信”的相關理論知識缺乏深入的分析,社會實踐能力也不足,因此對社會的認識分析能力十分欠缺。
4 增強大學生的道路自信的對策
4.1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性
首先高校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力爭在思維方式、教學方法、科研手段、思想觀念等方面不斷創新,不斷培養敏銳的社會洞察力。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應多注重教學手段的創新和教學內容的豐富多彩,利用音像視頻資料,安排學生分組討論和發言,給學生機會上臺自己講課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我國所走道路的了解,激起他們內心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者在課堂上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示范作用,以其自身對“中國道路”的堅定信仰和深厚理論認識教育和影響學生,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相關內容的理論解讀,激發大學生對黨的崇敬之情和對當前所堅持的理論和道路的信心。
4.2將道路自信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
各大高校可以經常組織一些“中國道路”主題的講座活動和論壇活動,進行相關的晚會活動,同時鼓勵大學生參加學校主辦的“展望中國道路”主題的校內和校外的各種調研實踐活動,以及相關的辯論賽、相片海報展覽活動。而且,各大高校各黨支部和團支部承擔著大學生政治思想意識培養的重任,要充分利用組織優勢推進自身建設,加強政治思想專題教育,通過特色校園文化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思想在學校的弘揚和傳播。最后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師生攜手才能創造穩定的、長期的、具有互動性和感染性的“道路自信”的校園文化。
4.3充分利用網絡媒介資源加強宣傳教育
隨著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逐漸多樣化以及時效化。大學生是上網時間最長,使用網絡交流平臺軟件最頻繁的群體。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應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和掌握網絡媒介的運用技巧,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對大學生進行熟悉和了解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教育引導。同時也要注重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的提高,保證他們行使網絡話語權的有效性,在網絡空間發表、轉發、評論與“道路自信”有關的積極正面言論,對“道路自信”意識的培養起到更廣泛的宣傳作用。最后,加強校園網絡環境監督管理的力度,為大學生堅定道路自信提供良好的網絡和社會環境。同時,還應當結合大學生當前所面臨的求學、就業、創業等實際困難,及時的提供相應的政策信息,讓大學生感受到國家和社會對他們的重視與關懷。
4.4大學生加強“道路自信”的自我教育
一方面,大學生對當今中國所取得各種成就和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及其問題要全面辯證的看待,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夸大矛盾,進行社會負能量的傳播;另一方面,大學生應該更加注重知識的累積,個人素質的提高,理性思維的培養。在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勇于面對,不退縮,堅定理想信念,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在奮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奮斗,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此外,也應走出課堂,關注社會實際情況,深入實踐調研,了解民情,看到國家發展的進步,也看到所存在的不足并將自己置身于其中,分析并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