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婷
【摘 要】古詩與普通課文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著很大的差異,而古詩教學相對于普通課文的教學更多了一份對意境的揣摩,多了一種音律節奏上的享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難度也大大提高,如何將學生的思維在一首簡單的律詩中進行遷移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教參的課程安排是一首古詩一節課,但是對于預習充分的學生來說,似乎太過松散和單薄,學習兩首又顯得太過緊湊。在這樣的情形下,課堂拓展延伸無疑是最合適的方法。本文從遷移與拓展的作用出發談談在什么情況下安排延伸拓展、又該如何拓展?
【關鍵詞】古詩教學 遷移 拓展
一、古詩文教學為什么拓展
古詩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領悟詩歌的思想內容,體會其中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要注重的是如何讓學生的思維隨著詩歌的朗讀聲發散開去,這就需要教師正確的遷移和拓展了。那么,在什么情況下安排延伸拓展、又該如何拓展?
1.了解文化背景,豐富學生知識
“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發”。詩詞常常是作者的經歷、思想、情感的外觀。因此,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就要對作者的時代、人生經歷、思想感情等“寫作背景”有所了解,這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詩歌的內容及所抒發的情感。以背景故事的講解帶出相關古詩的學習,這些詩有些是新課標要求學生背誦的古詩。課上,它們作為本課教學的背景導入和情感鋪墊,也被學生理解并牢記,一舉兩得。
2.激發學生情感,培養誦讀興趣
新課標要求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段),我們由此認識到一個孩子的精神生命的根只有生長在傳統文化的沃土里,才能培育出真正的民族氣質,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后勁。但由于時代的變遷,生活境遇的懸殊,學生容易對古詩文產生“隔膜”——他們不能傾聽小溪流水的淙淙聲,不能傾聽白日里融雪的水滴聲和云雀婉轉的歌唱;學生僅僅在背誦描述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無味的干癟句子。所見即所得,但是學生根本連見都沒見過,如何得?這就需要教師的再創造,還原詩歌中的場景,用電教手段也好,情景模擬也罷,真實的再現,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短短幾行字中所包含的韻味。而背誦古詩文是否勞累,關鍵是看孩子的感覺,如果能充分激發學生熱愛古典詩文的情感,背誦就像唱歌一樣,很愉快的。
3.填補詩歌留白,發揮學生想象
伊瑟爾提出的“空白”理論認為,文本給讀者留下不確定性的“空白”,在閱讀活動中等待讀者用想像去填充。讀者必須依靠自己去發現文本潛在的密碼,這也就是發掘意義的過程。讀者在發掘和填充“空白”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再一次創造。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尋找知識生成和拓展的空白,善于打開學生思維的空間,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開發學生沉睡的創造潛能。我們可以利用文本所留出的“空白”,開展創造性閱讀活動,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領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熱情。
4.品詩歌韻,感意境美
古詩文語言精警含蓄,跳躍靈動,意趣無窮,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拓展體驗,細細品味。特級教師于永正執教的《草》在這個方面可稱經典之范例。詩中“榮”“枯”二字的理解是難點。于老師從一年有四個季節這一賞識入手,讓學生先用簡筆畫畫出每個季節小草的樣子,再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個季節小草的特點,然后,于老師在黑板上用一條線將四季劃分為春夏與秋冬兩個時段,請學生各用詩中一個字概括每個時段小草的特點,最后連起來說說。在這個教學片斷中,于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巧妙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語言積累和詩意、詩境和諧地形成“對接”,自然而然準確地理解了“榮”與“枯”及整句詩的意思,體味了文字所傳達的意蘊。
二、如何在古詩文教學中拓展
1.“現”
“現”不單只古詩情景再現,還包括再現了作者的經歷、思想和情感。小學教材中要學習的古詩,除了純粹寫景的題材之外,還有一部分需要對作者的時代、人生經歷、思想感情等“寫作背景”有所了解。像《早發白帝城》、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詩篇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對史實和作者人生經歷了解的基礎上,這有助于準確理解詩歌的內容及所抒發的情感。
2.“移”
移是從一處情移向另一處情,進行同類比較。面對同一自然景觀、同樣的邊疆戰事,詩人們有不同的感慨;面對離別,詩人也各有情懷。圍繞同一題材而抒寫的詩作,在詩的海洋中比比皆是。倘若能適度延伸,可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如由《春雨》而延伸到“沾衣欲濕杏花雨”等詩篇。教師在指導學生精讀課文的同時,增加相應的問題和課外閱讀文章,讓學生多讀多練,通過課內外題型的訓練比較,加深印象,拓展思維。
通過課內外大量比較閱讀的訓練,使學生從課內穩固的“根”到課外的繁碩的“葉”都在茁壯的成長著。此外如果是一般的課文,教師還可選編一些與課文相類似或相聯系的詩文,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由知識向能力的遷移。
3.“實”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些課文要注意融入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對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5]在《牧童》這篇古詩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將許多的生活實際結合了進來。讓學生在讀完“草鋪橫野六七里,”這一句后,從一個“鋪”字入手進行遷移拓展。接著她問,“這個鋪字給你什么感覺。”學生反映非常的快,立馬就想到了草的多、密、廣。然后繼續問學生,“如果你在這片原野上,你會做什么呢?”一到這,學生的思緒就和野馬一樣馳騁在廣闊的疆野上。“玩。”“翻跟頭。”“欣賞風景。”等等。就是要學生體會這種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心情。
綜上所述,古詩教學并不只是讓學生會背這首詩,更重要的是體會詩歌中詩人的情感,體會中國古代詩歌的音韻和諧之美。課堂上以詩學詩、以詩悟詩,既憑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但是筆者以為,不是每堂課都必須拓展,教學拓展應該安排在突破重難點、深化主題和文本空白處。遷移,并不只是讓學生從一個點跳到另一個點上,而是讓學生發現點與點之間的聯系。古詩教學中的遷移,拓展的并不只是學生的思維,還有學生善于發現的心。
參考文獻
[1]李駿《古詩教學中的遷移、比較閱讀》[J]《新課程學習》2010.2
[2]《古典詩詞意象分類詮釋》[EB/OL]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