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隨著新課程實驗不斷推進,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針對目前我國小學的教學現狀,要想提高課堂整體效率,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全面發展,讓班級整體成績提高一個檔次,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從去年開始我校教師就針對“以先帶后 合作互助”教學方法在小學課堂中作以應用嘗試,感受很深,也頗有成效。
【關鍵詞】小學生 小老師 提高課堂效率
本教學方法提出的目的就是為了努力改變一些當前教育的不足、盡力彌補部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盲點。“以先帶后”這種教學方法就是說讓優秀學生幫扶后進學生,這種課堂學習的異步性,實現了“先富帶后富”的雙贏,就像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開放,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要允許、激勵一部分學生先“富”起來,然后讓“先富”帶動和拉動“后富”。當年陶行知發起的“小先生”運動,就是即學即教,讓剛學會的學生當老師,通過“生教生”形式擴大學習“戰果”?!靶∠壬本褪墙裉旌献鲗W習中的“小老師”。
同學是共同學習的人,《學記》中有“相觀而善,謂之同學”的觀點,作為同桌的同學,兩個人經常在一起,彼此十分熟悉,交流與交往又十分便利,所以同桌之間應該是最好的“相觀而善”者和互助學習者。而今天在考試競爭態勢下,同學已經異化為競爭對手,同學之間強化了競爭,沒有了合作。《以先帶后 合作互助》教學方法構建了全新的學習共同體,學生沒有了惡性競爭,學生學會了挖掘、發現和欣賞他人的優點,自覺做到取人之長,補己所短,形成良好的生生關系。這種“一對一”的互助性學習,從小組形態上消除了合作學習的盲區,使課堂沒有了死角。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會被置于遺忘的角落,尤其是后進生由學習的邊緣地帶走向了中心位置。
客觀的說,最了解學生“學情”的還是“同桌的你”,“學情”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情況,還包括學生學習的心情。師友互助這種合作小組,使每一位學生都有距離自己最近的一位“老師”,能第一時間了解到對方的“學情”?!靶±蠋煛焙汀靶±蠋煛?,“小學生”和“小學生”。以及不同小組中的“小老師”和“小學生”可隨時組建新的合作小組,由此,形成了一種小組形態下的共同學習生活。每學期都可以根據學習變化情況進行調整。這為學生提供了平等競爭的機會,營造了欣賞與尊重的和諧氛圍,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
在實踐過程中必須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周密的計劃部署。首先把學生分為兩大陣營,一部分是“小老師”,另一部分是“小學生”,把他們分別安排在一起,一是、有利于進行”幫扶“活動。二是、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是創造良好心理氛圍的好辦法,幫助別人解決一個難題,往往比自己做一道難題難得多。幫助別人學習不僅不會影響自己的學習,相反還會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讓自己對知識又重新進行了認識,這也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我還制定了獎勵制度:誰輔導的“小學生”一星期之內無拖拉作業現象,給予獎勵“小老師”。在每一單元的測試中成績能逐次提高的也給予獎勵。如果“小學生”在各方面表現得越來越突出,也可以“出師”變換身份當“小老師”,也就是說,“小老師”“小學生”的任職并非“終身制”,只要在該領域有明顯的進步或良好的表現,均能“上崗”工作。無論是“小老師”與“小老師”之間,“小學生”與“小學生”之間,還是“小老師”與“小學生”之間,都形成了十分激烈的競爭。有的學生為了保住“小老師”這個“職位”,每天回家堅持復習,有的甚至還把預習工作早早地提到日程上來,正所謂“爭”得不亦樂乎!因為“小老師”這一角色對孩子來說,是一份莫大的榮譽,它是許多學生夢想中的崗位。一旦由于自身的努力當上了一名“小老師”,哪怕只有一天,一節課,在他們眼里都是無比自豪,無比驕傲!因為當上”小老師”,不僅代表了對自身學習的肯定,更是宣告了在班內地位的提高!這樣的成績得來不易,怎會舍得輕易放棄?為了能及時得到同學們的反饋,我還要求“小老師”“小學生”做階段性的總結,寫出自己的收獲和感悟及建議,以便于及時處理。
通過教學實踐感到,有了“小老師”的幫扶,教師教學的工作量“相對減輕”了,但教學成效卻大大提高了,比如:語文課中有許多要背的課文、古詩詞、名人名言等,“小老師”們很快就可以完成,老師課堂上提問只能是極少數人,因為時間有限,這時那些“小老師”就可以發揮作用了。記得有一次,一個“小學生”哭喪著臉來找我:“老師,他不讓我去廁所”,我還沒來得及追問,他的“小老師”就急忙回答:“他的課文還沒有背會,他想去偷懶”,當時真讓我哭笑不得,這“小老師”可真夠厲害的。還有一次,下午放學已經很長時間了,我忽然發現我們班還有兩個學生沒回家,我一問才知道,原來她的“小學生”作業沒寫完,在輔導他寫作業呢。當時我很感動,急忙對那個“小老師”說:你家離得遠,你先回家吧,別讓家人擔心,你的“小學生”交給我了,保證讓他把作業寫完,就這樣那個孩子才急急忙忙的回家了。不過在教學實踐中也有些不讓人樂觀的情況,一次,在一位小老師輔導小學生時,這位小老師有點不耐煩,說:“這么笨,我教了這么多遍還不會?!眲偤帽晃衣牭搅耍敃r我并沒有急著教育他,因為這種現象不止他一個。第二天我特意開展了這樣的教育活動。讓小老師們學習難一點的知識,然后讓他們做難一些的作業,結果錯誤率很高,這時我才對他們進行教育。問他們如果老師這時也說你們真笨你們會怎樣想,讓他們明白其實學習這東西,只要你懂了就會了,你不懂就不會,所以小學生們做不來,肯定是沒有學會,不是因為他笨的原因。因此,讓每位小老師認識到自己首先要學會用可行的方法教會小學生,而且要有耐心。從而也讓小老師們感受到想當一名稱職的老師不是那么容易的。
總之,開展“以先帶后 合作互助”教學實踐,并不是為了“減懶”,而是為教學的總目標的實現采用的一種方式,這是老師觀念和方法的變革,也不是為了削弱老師的作用。這一措施既是補差,又是培優,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達到了人人參與,取長補短,獲得了集體智慧的結晶。雖初探略見成效,但今后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解決一些矛盾問題。如:如何讓小老師從學習到生活;如何解決小老師和教師的關系;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進度的問題等等,都有待在以后教學實踐中繼續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