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啟帆
【摘 要】生活是語文的基礎,語文是生活的升華與提煉。語文教學是離不開生活的,我們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品生活,也可以從生活中體驗中學語文。我們要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學習語文,同時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尋求語文訓練。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生活化
語文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語文又具備生動的情境性、豐富的思想性,可以將學生引入這個豐富多彩、五彩斑斕的生活世界中。而我們生活中處處滲透語文知識,課堂也并不是獨立于社會之外的學習空間。這就需要語文教學應密切聯系生活,以生活為入口點,拓展語文知識,給學生營造出一個充滿生活韻味的語文學習空間,進而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
語文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已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他們每天寧可花大量的時間做數理化,也不愿把少許時間浪費在語文學科上。可以說,語文學科極少有人關注,更不用說閱讀課外書籍了。“考,考,考,教師的法寶。”為了應考,教師和學生都忙忙碌碌。而在應試教學中,我們的語文教學常有一種偏向:只重照本宣科,不重激發興趣;只重機械訓練,不重美感陶冶;只重傳授知識,不重培養能力;只重課內灌輸,不重課外開發;只重應付考試,不重體驗生活。在平時的訓練中總是注重編題、答題、講題,唯考是圖。教師和學生都希望語文考考練練,成績步步上升,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導致大家忽略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功能。作文教學費時費力,訓練得極少,導致學生視野狹窄、文化膚淺、措辭艱澀,擠牙膏式的寫作令學生害怕提筆了,語文學習陷入了泥潭中。大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學生須能閱讀,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可是,不少教師認為訓練只有在課堂上進行,而忽視了課外這一廣闊天地,忽視了生活這個大舞臺。實際上,課內是訓練,課外生活同樣也是訓練。只有把生活和語文有機聯系起來,才能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
二、導入生活化,讓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貼近
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學習欲望需要從導入環節入手。在之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導入環節更多的是教師需要向學生講明所要傳遞的知識,之后教師進行教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多是被動式進行學習。結合實際情況來講,在導入中,若是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及教學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既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將生活知識滲透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了解語文。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就是要根據學生現實生活為主來引導學生針對性活動。如:在學習《風箏》這篇文章時,此文是要讓初中生了解作者魯迅小時候為了不讓弟弟放風箏,橫加干擾和使用暴力的過程,以及作者長大成人后明白游戲對于兒童的重要性后的自我懺悔,這篇文章包含了濃郁的親情。而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初中生雖然能夠把握文章大意,但是卻很難充分理解文章中所體現的兄弟情感。所以,在導入中語文教師引導學生由生活中姐妹兄弟之間發生的矛盾說起,之后提出問題作者在童年時期中如何對待弟弟放風箏這件事情?成年之后又是怎樣想的?由這兩個基本問題引導學生對比作者成年前與成年后的思想變化,進而體會這其中的情感變化。
三、教師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語文教學內容,豐富語文教學資源
將語文教師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感悟生活知識,便于語文教師構建良好的、完善的反饋機制,從而監控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如:在學習《醉翁亭記》這篇文章中,描寫了幽深秀美的滁州一帶自然景物和當地人們寧靜平和的生活,尤其是在作者在幽靜山林中宴飲游賞的樂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適當擴大語文教學內容,進而來擴展學生學習知識面,讓學生體會到文人宴飲以及賞景帶來的樂趣。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可安排一次課外活動,帶領學生外出,在外出中既能夠讓學生享受到出游的樂趣,也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主動開展生活化教學形式,這樣既能夠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水平,也能夠極大的促進學生對生活知識的體驗,進而提高學生整體學習能力。另外,生活化語文教學觀念有助于初中生樹立良好的價值取向。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主體地位,主動引導學生積極學習,進而強化學生學習聯系現實生活,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四、作業生活化,讓學生體驗生活
以前的語文課后作業多是進行書面練習,雖然這種聯系方式也能夠鞏固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但是一味的書面練習會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作業生活化要根據教學內容而促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加以實踐,在進行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語文,應用語文知識順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生活化的作業形式要重視在完成基本練習之后,不能單純的進行實踐作業,而是需要將書面練習與實踐練習融合起來,兩種練習方式互輔互成,才能真正達到鞏固學生已學知識的目的。同時,在作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提及一些與初中生生活有關的話題,進而來培養初中生寫作興趣。與初中生生活有關的話題,可以馬上吸引他們聽課注意力,使他們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課。另外,要重視結合教學內容而促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來分析與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以寫“某個人”的作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引導初中生在課余時間多觀察自己想要寫作的那個人,之后再動筆來寫。又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后,以“家鄉的冬天”為主,引導初中生積極調查家鄉的冬天情景,之后對比濟南的冬天,這樣可以深入了解濟南冬天的特征。再如:接觸《我的母親》文章后,以“我為母親做三件小事”為課余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回到家中親自動手為母親做三件事,使學生在做這些小事中感知母親的不容易,使學生領域到應該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母親,從而以后更加努力的學習。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轉變傳統教學思想與方式,將語文教學有效聯系起現實生活,以形式多樣的生活素材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意識到語文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進而可以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了解語文,從而取得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常莉映.論如何優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0.
[2]元改魚.讓生活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J].學周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