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
轉眼間,李秀娟進入留學行業已經14年。
提起成為留學顧問的原因,源起于一個未能留學的遺憾。對外經貿大學國貿英語專業的李秀娟原本計劃在大二轉學去加拿大,但因為簽證原因沒能如愿。大學畢業考慮再三準備前往悉尼繼續深造,又因為遇到愛人,沒能實現留學的夢想。懷揣著對留學的憧憬,李秀娟畢業后毅然決然選擇了留學行業,她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幫助更多有留學夢想的學生少走彎路。
李秀娟向《留學》記者坦言,她也曾迷茫過。在剛剛進入留學行業兩年的時候,也曾找不到未來的方向,看不到工作的意義,一度想要換工作,但是和母親的一次談話,讓她重拾希望。母親說自清朝有了“留洋”開始,許多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都有留學經歷。隨著社會的發展,國人接受更高等教育的需求一定更加蓬勃旺盛,教育是朝陽產業,永不過時。那次之后,李秀娟看到了工作的特殊意義和未來光明的發展方向,便堅定了在留學行業穩步前行的信念。
14年中,李秀娟一直專注于澳洲留學業務,在這過程中,她幫助過數以百計的學生申請到了理想院校。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對于業務的不斷鉆研,也讓她從一名普通的咨詢顧問一路升遷至部門經理,直至公司副總裁。
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以及在留學行業多年的觀察,李秀娟覺得自己還可以做更多,是時候跳出傳統留學行業去實現她理想中留學顧問應該做的事情。就這樣,北京英美錦洪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
注重學生體驗感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李秀娟向《留學》記者說道,傳統的留學公司像是一個流水線車間,每個環節都由不同的人負責,在整個申請過程中,學生需要跟不同的老師對接,體驗感很差。
李秀娟認為好的顧問應該把每個學生都當成家人,耐心地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并全程跟進申請程序。她告訴《留學》記者,“孩子留學,是關系到其一生的大事,不僅是學生個人,整個大家庭都在為之操心。每次簽約進來的學生,我都會建立一個微信群,群里面有顧問老師、文案老師、還有學生和學生家長,最多的一個群有11個人,學生的姑姑、奶奶都在里面。”在群里李秀娟會跟學生的親屬們進行各種各樣細致的交流,像一個大家庭在一起為孩子使勁,而不是單純的商業合作。
李秀娟特意強調她在給學生咨詢的過程中,不是學生想要申請什么專業就幫他申請什么,在開始之前,要跟學生講明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國外的授課方式,以及畢業的時候他能夠進入的行業以及可以從事的工作。
通過這些詳細的分析和講解,能夠幫助學生從長遠的角度,更理性地選擇院校和專業。“我們希望學生不僅能夠成功留學,還要留學成功。留學成功最基本的一點是什么?至少畢業后能夠找到心儀的工作。” 因此,在咨詢過程中,李秀娟會以職業測評為導向,給學生進行升學規劃和職業規劃。
此外,后續的申請過程中,李秀娟會監督文案老師為學生量身打造申請文書,“我們這里不存在文書模板。”她強調。不僅每個學生的文書不同,而且同一個學生申請不同學校的文書也會進行偏好修改。
正是因為前期細致的溝通和量身定制的申請方案,李秀娟經手的學生進入世界一流名校的比例很高,她粗略估計說至少超過八成。
至少物有所值
追求物超所值
英美教育標榜的是高端留學,高端留學也意味著收取比普通留學機構更高的服務費用。李秀娟說曾經有家長質疑過,為什么有的機構能打折,能優惠,有買有贈的,英美教育卻從來沒有?
李秀娟的回答很簡單,“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忽視任何一個環節,優質的服務貫穿始終,體驗過就能發現其物有所值。”
很多家長和學生將重點都放在能夠申請到什么學校上,收到Offer(錄取通知書)才發現簽證住宿都還沒有著落,就急忙忙隨便找一個,在英美教育,這種現象不存在。
有過留學經歷的學生都知道,住宿條件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留學的幸福指數。留學生選擇不同的寄宿家庭,生活的體驗大不相同。李秀娟以她負責的澳洲為例,講述了一位學生的故事。這位學生居住的寄宿家庭是李秀娟幫忙聯系的,這個家庭的主人是一位出生在澳洲的老奶奶,兒子女兒都在美國工作,老人接待留學生不為賺錢,只是希望能有人陪伴。這位老奶奶對待留學生就像家人一樣,不僅為他準備中國人愛喝的茶水,愛吃的餃子,假期還會帶學生去度假。
這位學生的家長和別的家長聊天后才驚訝地發現,大多數學生的寄宿家庭是為了經濟收益,給學生提供的飲食是超市買的最便宜的速食食品,平日里也很少和學生溝通交流。
李秀娟說道:“我們就是要每個環節都給學生提供優質服務,讓他們在服務中感受到物有所值,親自體驗對比后,發現是物超所 值。”
放慢腳步
做好教育需要情懷
李秀娟除了留學顧問的身份外,還是一名10歲孩子的母親,2018年暑假她將帶孩子去澳洲參加暑期項目。提到此事,她感到很欣慰,終于能將自己的事業回饋到家人身上。
李秀娟也說道,近幾年低齡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多,但是教育無小事,切不可盲目跟風,針對這個現象,她想給家長幾個建議。第一,留學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低齡留學更是如此,如果孩子內心是抵觸的,切不可強迫他;第二,準備出國,要刻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至少能夠照顧自己的起居;第三,課業上的準備必不可少,首先便是語言準備,能夠和老師同學流暢的溝通是生活和學習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