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琮惠
每年,留學圈里總會傳出有學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從名校退學的消息。其實早在2013年,就有報道稱:中國留美學生退學率高達25%,這在當時留學圈引發了熱議。
雖然此數據一直存在爭議,但事實是:不僅國際學生中存在較高的退學率,就連美國本土學生的退學率也很高。總體來講,美國大學有20%?25%的退學率是比較正常的,甚至有些大學的畢業率只有60%。
他們中,有的是被學校勸退,有的是讀不下去而自愿退學。那些同學們,殫精竭慮地準備各種考試、課外活動、申請材料,PK掉了無數同齡人,才踏入了夢想的殿堂,卻因為種種不適應,在完成學業拿到文憑前又被迫離開,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可怕嗎?他們可都是曾經的高分考生,每個家長口中的“別人家孩子”啊。所以說,攀比根本不必要,一切都早已標好了價格,只是當時并不自知。眼光長遠非常重要,留學不止關乎申請,更關乎是否能適應大學的生活,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分析一下那些深受中國教育扭曲影響的學生們,他們身上都有哪些問題存在?以及我們如何在學習的路上自我引導,從而實現赴美留學的無縫銜接。
1. 依賴性強,遇到困難容易退縮
這個場景似乎很熟悉,從小到大,玩完的玩具,吃完飯的碗筷,換下來的臟衣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會把一切都處理妥當,在這樣的“呵護”中長大,自然會覺得任何事情推給家長都是理所當然。
在形成這樣的慣性行為模式之后,當孩子進入名校,突然撤掉了從前唾手可得的種種幫助,處理小事也頻頻遇到麻煩。而遇到困難的時候習慣性地選擇退縮,依賴心理讓他們很難適應獨自應付國外生活這些挑 戰。
2. 自我探究精神不夠,內在動力不足
美國教育相信學習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熱愛什么的過程,但國內教育系統出來的學生,常常是另一種心態:有一個已經放在終點的目標,大家都奔著這個目標,過程中最推崇的品質是“努力”和“勤奮”,而不是了解自己。就像解一道數學題,一定會有答案,做出來了就能拿高分。
不錯,他們基礎扎實,學習勤奮,上進心強,應試能力強,成績優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比較弱,功利心比 較強。
其實每個孩子都應該有自己的興趣和使命所在,但是不恰當的教育和引導,會把他的成功與否過早地和名利、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以真正的自我已經模糊不可見了。而很多行業真正成功的人,卻往往并不以出人頭地為目的,我們絕對不愿意看到失去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只會默守成規的Steve Jobs和Elon Musk。
3. 對于學習知識原創性的意識有待加強
這里指的知識原創性的意識和故意的抄襲還是有明顯的差別。很多學生一出國,突然連引用兩句話都要寫出處,覺得不以為然。其實如果你不了解學術論文寫作規范,引用網上資料未正確標注出處,就有可能一不小心被打上“學術不誠信”的標簽,甚至會受到嚴重警告處分。
在國外,引用是有嚴格要求和限制的,尤其是網絡內容根本不允許引用!但國內教育對此的“寬容”態度,導致很多學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到美國大學后自然會不習慣。
4. 容易被各種誘惑“影響”,自控力不夠
孩子上了美國大學后,突然從國內的教育環境解脫出來,許多孩子會抱著玩到最后一秒再突擊的僥幸心態。但結果往往是因為自制力的缺乏,導致入學后頻頻翹課,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這也是部分學生被開除的原因。
“壓力越大,反彈越強”,平心而論,一方面要從學生自我約束起,另一方面,也提倡勞逸結合,學生要學會看淡壓力,家長也可以適當的減少對孩子的壓力。
5. 時間管理能力不足,自主性學習習慣缺失
美國教育的一大特色是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不以單次的考試成績評判學生,你的每次出勤、課后作業、課堂表現等都會在最終成績中占據著一定的比重。
所以,到了國外大學后,不再有老師提醒你每天該做什么,并且很多作業的截止日期也可能會堆在一起。因此,什么時候復習,什么時候完成哪科作業,一切的學習目標都要靠自己規劃,這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而這恰恰是很多中國學生缺失的。其實美本申請就是一個最好的試金石,申請過程就是一個多任務處理的挑戰,有的學生自己DIY還能申請到Ivy,那這樣的學生在進入美國大學后,自然也會從容不少。而有些學生會選擇和父母分攤申請的多項任務,這也是一種明智的做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學生養成了能父母做,自己就甩手不管的習慣,這樣雖然可能申請上不錯的大學,但是這對于應付大學生活的挑戰來說,卻是不被提倡的。
6. 不夠謙虛和平和,過于追求比較,高估自己
所有招生官都認同的一件事:學生錄取與否,與硬性成績以外的因素密不可分。低分卻被名校錄取的學生并不在少數,所以不管是成績非常好,還是能力很強的學生,沒人能保證自己被名校錄取。
在申請或者就讀過程中,時刻做到謙虛其實也是一種對自己認真負責,尊重機遇的表現。過于自信,甚至有些傲慢的性格,難免會滲透到文書以及申請材料的每一個細節中,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很難給招生官留下好印象。
7. 不知如何向老師和同學提問題
這種現象從本質上來看,是學生不擅長進行有效的學習。這背后體現出來的學術表現差也是造成中國留學生被開除最主要的原因,普遍存在于各類高校。
有效的,能激發想象力和討論的學習常見于美國的大小課堂中,他們推崇討論式課堂,會要求學生進行科目學期演講,他們從初高中就開始進行論文研究和寫作,對于不懂的問題和學習上的障礙,會積極地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以提升自己。國內學生相比而言,這方面有所欠缺。
8. 浮躁,投機取巧,小聰明作祟
美國大學對抄襲、作弊等現象的零容忍,體現了他們推崇踏實治學、反對投機取巧的價值觀,這些也表現在處理申請以及學生管理的每個過程。而且投機取巧的習慣一旦養成,再想糾正就很難了,所以要從小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踏實學習。
9. 自我表達力還尚顯不足
由于中國學生大部分時間都被學習占據著,再加上成長在這樣一個內斂型文化中,學生自我表達能力普遍比較欠缺。這一短板平時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中可能會得到體諒,但是在申請的面試中,以及在和美國大學打交道的時候,會變得非常明顯。所以,既然對焦美國留學,這種軟技能的培養就要趁早,從和朋友交流開始,從和父母、顧問交流開始。
給學生和家長的三條建議
很多學生和家長們對于錄取的牛娃會產生一種過度關注,其實,如果這種關注能聚焦在改掉和他們相同的缺點上,而不是把自己往別人優點上靠攏的話,產生的效果會更好。
每個孩子的成長背景和環境,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都非常不同。看了別人家的孩子,第一要考慮的不是別人做了什么我也要做什么,更應該反過頭去審視下自己有什么問題和缺點?時刻提醒自己改善問題和缺點,進而發揚自身的特長和優勢。
對于打算出國留學的孩子,以上所共有的問題都給大家分析了,這里給出幾點建議,希望新年新氣象,孩子們能在新年改掉這些“毛病”,新一年在學習上有質的飛 躍。
1.軟技能培養要趁早。小組討論合作、演講、思辨、論文寫作等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過程,需要盡早規劃。
2.家長們在為孩子規劃留學時,不能一味看重錄取,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適應國外學術挑戰的能力。對于準備出國讀大學的孩子來說,中學階段應該是孩子不斷提升自我,讓自己能夠無縫銜接國外教育環境的一個過程。
3.作為父母,希望大家在為孩子規劃升學的時候,仔細考慮這些問題:我的孩子擁有足夠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嗎?自控力夠嗎?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早早培養這些能力?因為,獲得一份好的錄取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如何適應國外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大學時光提升自我,這才是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