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敏
【摘 要】古典詩歌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據著一定的比例,學習古典詩歌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能夠讓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古典詩詞 教學方法 高中語文
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一篇篇古典詩歌閃耀著情感的智慧的審美的光輝,對滋潤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說:“美人之光,可以養目;智者之詩,可以養心。”筆者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摸索,覺得有如下一些可操作之法:
一、引導學生誦讀經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打開知識寶庫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努力探索、嘗試改變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等現象,改變課堂教學沉悶乏味、單調落后的現象,開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充分釋放學生的興趣、熱情和潛能。 如在教李清照《醉花陰》這首詞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李清照的為人,并對這首詞發生興趣,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趙明誠打賭的故事:李清照寫了這首,《醉花陰》,寄給他的丈夫趙明誠。趙明誠覺得詞寫得太好了,自己寫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趙明誠廢寢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寫了十五首詞,把李清照的《醉花陰》混雜在這十五首詞中,然后拿給朋友看,要朋友評選哪首寫得最好。朋友欣賞了半天,說道:“只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絕佳”。學生聽了這個故事都發出會心的微笑,不禁對這首詞產生興趣和期待,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該詩的主動性,課堂效果顯著增強。但是提高學生興趣不過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關鍵是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方法。
二、強調詩詞的背誦
新課標強調:“背誦一定數量的我國古代詩文名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
中國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正說明了誦讀記憶積累的重要性。中國的近代教育,倡導理解運用,而對死記硬背式的學法批得一文不值。理解運用是學習的目的之一,而強迫性的記憶是不是真的就毫無用處呢?中國古文學所達到的高度,讓近現代人只能望其項脊。而古文人的學習方式其一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死記硬背”,遇到經典文章或者一時不能理解的佳詞妙句,硬把其記住,然后慢慢琢磨理解,甚至有時候是突然開竅,這其實也同樣適用于現代課堂教學的。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生課堂上可能對詩詞有了一定的理解認識,但是如果不在課后加強記憶復習的話,所學習的東西就會慢慢忘卻,遑論為文化素養的提高作積累了。理解之后對詩詞進行記憶,記憶的過程,也是加深理解詩詞的過程。知識最終會潛移默化為己所用。知識的積累過程,是漫長的,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古詩詞的教學中,要強調記誦。
三、授以學生正確的鑒賞詩歌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以方法比授以知識更為重要,教師不能放手讓學生自由的去進行鑒賞,學生的鑒賞實踐應當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進行,而且教師的引導應當力爭做到二個方面:
1.要拓寬鑒賞實踐的范圍
即指理論知識的學習應該在課內,而古典詩歌的鑒賞實踐則要放眼生活,甚至于要放眼閱讀視野所及,即課內課外,閱讀材料、生活范圍等等。只要有機會接觸古典詩歌,也就有機會進行古典詩歌的鑒賞了。
2.要注意把握詩歌鑒賞的數量與尺度
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實踐時,要注意古典詩歌鑒賞的數量的安排與把握,不能過多,也不能太少,過多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過少又達不到訓練的目的,使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鑒賞實踐。我們大致從敘事詩、抒情詩、贈別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等詩歌中,每一類型詩歌選擇講解二至三首,這樣既能夠顧及到詩歌鑒賞種類的全面性,又能夠引導學生有意識的把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也不至于加重學生的負擔。老師在詩歌教學中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們深入體悟詩歌的深遠意境和豐厚內涵。如標題的暗示,作者的生平、思想,意象、意境,表現手法以及關鍵詞等,教給學生鑒賞的方法。鑒賞時詩歌的表現手法也不可忽視,如杜甫《登高》,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四、點撥課外研究性學習
高中語文新課標強調學生的發展創新能力:“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增強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質量。”課堂教學的時間和內容都是有限的,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是掌握學習方法,然后課堂下自己深入學習。這主要依賴于學生的自覺性。教師適當作以點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學生深入學習探究的積極性也就會相應的提高。《聲聲慢》中有“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情景描寫,那么該意境中的 “梧桐”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中乃至中國文學中有哪些象征意義呢?通過提示,產生了興趣的學生會用心去搜索搜集資料,這一資料的收集過程以及對該問題的思考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生從中會更了解中國古典文化,提高古典文化素養。
總之,古詩詞是一方美麗的島嶼,充滿溫情,充滿雅趣。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提高了,盡情投入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應該盡力地引導學生去欣賞古典詩詞,定然會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盡賞中國古典文化的風光,將中國古典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