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亮
當下全球資本市場一片愁云慘霧,騰訊音樂IPO國際發售部分首日便已足額認購。在筆者看來,靠騰訊這棵“大樹”,騰訊音樂在資本市場表現應該不會太差。雖然騰訊音樂在國家版權局的調和下,與競爭對手達成轉授權協議,但囊括了周杰倫、鹿晗、張藝興等超人氣明星歌曲的騰訊音樂,1%的獨家版權依然仍能為其構筑難以逾越的競爭護城河。
在線音樂和在線視頻商業模式大同小異,都是靠斥巨資囤積更多版權制勝。不過在國內商業視頻領域,愛奇藝雖已上市,卻難與騰訊視頻和優酷土豆拉開明顯的競爭差距,行業長期處于三足鼎立之勢,這其實也是BAT代理人的戰爭。反觀在線音樂市場,騰訊憑借用戶和資金等雄厚資源一家獨大,百度和阿里巴巴邊緣化趨勢明顯,只剩網易云音樂能與其抗衡。不久前,網易云音樂宣布獲百度等投資6億美元融資,用戶數破6億,估值達35億美元,發展前景看似還不錯,但與騰訊音樂相比,體量和營收規模仍不在同一量級。比如,騰訊音樂去年在線音樂平臺下載量65.2%,在線試聽量63.3%,均為第二名網易云音樂的4倍以上。
騰訊音樂更改后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騰訊音樂實現收入135.88億元,凈利潤27.07億元,調整后利潤32.57億元。騰訊音樂最近兩年的產品矩陣變化不大,但2016-2017年營收翻番有余,凈利潤從8500萬元增至13.19億元;2018年前9個月相較于2017年前9個月營收增長83.7%,凈利潤從7.85億元增至27.07億元。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第三季度,騰訊音樂營收同比增長71%,低于第一、二季度同比增速96%、89%,這與騰訊音樂體量的增加脫不了關系,增速放緩大趨勢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在筆者看來,一些核心數據顯示騰訊音樂增長潛力依然強勁,尤其是社交娛樂業務和在線音樂業務付費率均實現大幅提升,意味著用戶的付費意愿正在持續增強。
截至2018年6月30日,騰訊音樂總月活用戶數超過8億,背靠天生自帶社交屬性的騰訊,其社交娛樂平臺商業模式的可能性更為豐富,尤其是用戶日均使用時長超過70分鐘,去年占據中國音樂流媒體收入78%,流媒體付費或購買音樂用戶達到1.2億……這些成績足以構成騰訊音樂在中國在線音樂市場一家獨大的底氣和籌碼。
Spotify的股價能長期得到美國資本市場的看好,得益于其對版權市場的高度壟斷,騰訊音樂同樣如此。過去幾年,騰訊音樂通過斥巨資收購大量音樂版權,擁有國內最大的音樂庫,包括獨家代理華納、索尼和環球音樂在內的全球唱片公司版權,華語版權擁有杰威爾音樂、英皇娛樂、福茂唱片、樂華娛樂、夢響當然、華誼兄弟、少城時代、燦星文化等;日韓資源有YG、CUBE、LOEN、CJ等。此外,還跟我是歌手、中國夢之聲、中國好聲音、跨界歌王等熱門音樂節目合作,網羅了大量最新流行音樂。
有數據統計,騰訊在數字音樂版權市場有近9成市場份額,馬太效應高度明顯。盡管在國家版權局的調和下,騰訊音樂先后與阿里音樂、網易云音樂達成轉授權協議,雙方授權的作品達到各自獨家音樂數量99%以上,但剩下的1%卻是關鍵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如果按照騰訊音樂的1700萬首音樂總量來算,1%版權意味著有多達10多萬首為騰訊獨家音樂,但基本都是核心關鍵曲庫,包括周杰倫、鹿晗、張藝興等超人氣明星歌曲,這些版權具有強烈吸引用戶的能力,1%量級仍能構成難以逾越的競爭護城河。
此番上市后,有多板塊聯動效應又背靠騰訊這棵“大樹”,騰訊音樂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應該不會太差。尤其是發行規模由此前40億美元縮水至10億美元,占發行市值4%左右,極小流通盤也為后市股價發力提供動能。可以推測騰訊音樂募資首要任務之一便是加大全球范圍內的版權收購節奏,尤其是與交叉持股的Spotify達成進一步版權合作。
在筆者看來,隨著騰訊音樂重裝上市,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將進一步鞏固,國內在線音樂市場競爭正面戰場基本結束。但網易云音樂有望割據一方,百度和阿里亦不會善罷甘休,若干游擊隊性質的創新公司和產品也會長期存在。在國內音樂行業的角斗場中,騰訊音樂也要隨時警惕這些挑戰者的威脅。
(作者系周爰咨詢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