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恩
主持人:本周指數出現回調,這也在你的預判中,再給大家說說你的分析邏輯吧!
袁月:近期我一直說指數面臨重壓,雖然出現上漲,給人一種很強勢的感覺,但不要被表象所迷惑,還是要通過核心信號來判斷。比如一直強調的量能,并未發生本質變化,指望這樣的量能對上方壓力進行突破是有難度的。同時,我們再結合指數分鐘級別指標出現的多次背離,出現回調也理所應當。
雖然本周滬指跌破2600點,但不需要恐慌。短期指數出現企穩信號還是低吸的機會,當然這只是針對部分個股來說,并不是全部。主要方向有兩個:要么是投資邏輯強的個股,要么是近期資金強的個股。在信號出現之前,還是耐心等待為主。
主持人:創投概念本周以調整為主,后面還有機會嗎?
袁月:關于題材股的炒作階段,我在上周的文章中已經有過介紹,本周的調整是正常的,畢竟再強的概念也有休息的時候,關鍵還是在于節奏。
就創投概念來說,整體炒作還沒有結束,不過接下來再炒的話,力度不會像之前那么強,并且資金挖掘的龍頭也會有變化,會轉向位置相對較低的個股,而具體的細分概念也會和之前炒作的不一樣。
接下來龍頭股還會有反抽或者雙頭的機會,但跟風的個股可能就是盤中的脈沖,所以盯住誰還是要弄清楚。之前介紹過的強勢股回調方法可以繼續應用,畢竟確定性相對較高。尤其是前期龍頭股經過本周的調整后,部分品種已經開始出現買入信號,需要結合時間、空間、量能、盤面環境等因素綜合考慮。由于篇幅有限,這里不能展開說明,如果有機會,我近期會用視頻直播的方式進行講解。
主持人:記得上周你說要關注高送轉的持續力度,本周又有新的披露送轉預案的公司出現。怎么看?
袁月:繼正元智慧之后,本周又有兩家公司公布送轉預案,也毫無懸念地直接一字板。不過板塊的炒作情緒受盤面影響并沒有全面激活,但這個概念后面還值得留意,畢竟只有創投概念也不是長久之計,盤面活躍需要有新的概念出來接力。
主持人:上周末證監會提到商譽的問題,我記得你之前也在文章中說過,這次能不能再詳細說說?
袁月:首先商譽是一個財務科目,但又不像固定資產每年按規則折舊,而是只在半年報或者年報的時候判定是否減值,是否扣減利潤。這個指標在F10—財務分析—資產負債表里面可以找到。
據統計,截至今年三季度A股商譽達1.45萬億,行業主要集中在傳媒、計算機、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傳統行業相對較少。公司則主要集中在小盤股中,尤其是在2015年左右,很多題材股都在“講故事”,上演不斷并購重組的好戲,今年也是當時并購標的業績兌現的截止時間點。
其次,商譽本身并沒有那么可怕,風險主要源自被收購的公司未來業績能否達標。舉個例子簡單來說,假如上市公司A要收購公司B,公司B的公允價值是1億,但是賣家肯定希望把自己包裝的更好,描繪公司未來美好的發展前景,并做出相應的業績承諾,最終可能會以5億元的價格成交,那么多出來的4億元就是商譽。
如果接下來B公司的業績承諾都逐步實現,甚至超預期完成,短期就不存在商譽減值的問題。反之,如果公司業績不及預期甚至虧損,那么這4億元就會按照對應的比例或者全部直接計提減值,從而影響A公司當年的凈利潤。當然,商譽早晚都會被減值,并不會憑空消失,但如果被收購公司業績兌現,發展良好,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那么即使最終被減值,造成的影響也會相對較小。
最后,商譽的金額也并非是越大越危險,這并不是絕對的,更重要還是要看商譽值占上市公司凈資產的比例。理論上,占比越大的公司面臨的潛在風險也越大,試想,一旦被收購標的后期業績承諾不能兌現的話,對于上市公司當年的凈利潤甚至未來的發展來說,都是重大利空。所以,商譽這個問題值得每個投資者重視,需要自查手中個股,并且時刻關注并購標的的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