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濤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對人性情的塑造和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超乎尋常的影響,學好語文足以讓人受益無窮。由于職業學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和歷來認為中職學生畢業后普遍進入社會主要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認知,學生和學校對語文學科的本就認識程度不夠,而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的采用更是雪上加霜。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吸引學生注意力,進而轉變學生對語文的認知觀念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問題。
中職學生大都學習基礎較差,對枯燥無味的學習提不起興趣,上不了大學又不想早早步入社會,所以才會選擇進入中職學校進行深造,學習一門專業技術。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必須做出改變,而新課程教育改革方案的出臺更是讓轉變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成為一種必然。有鑒于此,筆者依據自身的實踐經驗,對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
一、行為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語文課堂上的應用
中職學校的學科教育與普通教育不同,更加側重于學生社會生存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科的實用性。行為導向教學法是指以行為導向驅動的形式,將概括性的理性智慧運用到具體的實際當中。這種行為導向式的教學方法契合了中職語文學科教育的內在需要,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發揮著非同凡響的作用。
開展情景話劇式的角色表演是行為導向教學方法的形式之一。譬如,在學習《雷雨》一課時,筆者先是讓學生通讀課文,又以已有的話劇為參考,結合現代社會中常出現的問題,要求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原文進行創新,編寫成劇本,讓學生自由分配,選擇在課堂上各自扮演的角色,進行情景話劇表演。整個過程中,學生匯入了現代社會常見的“看病難”“借錢難”和“還債難”等社會元素,通過劇中父子、夫妻、兄弟、母子和主仆等人物錯綜復雜的情感變化,不僅設身處地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心路歷程以及文章主旨,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還提前感受到了殘酷的現實社會和復雜的人性,同時在最后一個故事轉折中明白了生活中依舊存在美好,大大陶冶了自身情操。
智力的發散性思維訓練也是行為導向教學常用的方法。例如,筆者在開展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中,經常會根據諸如廣告牌、液晶電腦、汽車等常見事物,讓學生對此展開自己的聯想,想象可以天馬行空,但必須言之有理。有學生根據廣告牌想到了一場廣告策劃;有學生根據廣告詞想到了社會中常見的現象;有學生根據硬性的實物廣告想到了微信的軟文推廣;有學生根據液晶電腦想到了網絡APP……這種發散性的思維訓練不但有助于語文課堂有效性的提高,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而且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養成。
二、小組協作法在中職語文課堂上的應用
團隊分工合作是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工作形式。中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性要強于普通的院校,在語文課堂上有效地展開小組協作教學方法,不但有利于提升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益,還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協作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
例如,在開展《鴻門宴》的教學時,筆者通過競賽的形式,當堂將學生分為兩個競爭小組和一個評委組,預留20分鐘的時間讓兩個小組圍繞《鴻門宴》的相關片段進行一定的故事創新,然后再給每組5分鐘的表演時間,讓各組以他們理解的方式詮釋經典,最后評委組和筆者對兩個小組進行打分,輸的小組要打掃兩天的教室衛生。整個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學生借助手機等工具查找相關資料;有學生口頭表述自己對故事改編的看法;有學生下筆飛快,將集體的智慧一一記錄下來……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效地吸引了學生游散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促進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還培養了學生的分工協作的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三、社會性寫作方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寫作是個人在社會上的另一個標志。優秀的行文寫作不僅僅是課業上的需要,還是一項必備的社會生存技能。中職語文課程與普通學校的語文教學有別,不但要傳授學生知識,提升他們的學科素養,而且還承擔著教授學生有別于學術的社會性寫作。
譬如,在開展語文習作課時,筆者根據學生學習現狀,合理安排寫作的話題。在關于“啟事和通知”應用文寫作課上,筆者通過多媒體將生活中常見的通知和啟事類文告展示給學生,引出了習作課程的學習,教授書寫該類相關的文體格式,讓學生指出展示文本存在的不足,應該如何修改,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寫一篇精簡的通知,并布置一篇關于啟事類的寫作作業,在下節課進行課堂展示等。又比如,筆者有時會模擬一場課堂面試,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寫一篇精彩的個人簡介,讓學生當場介紹自己;有時筆者會根據近期的新聞資訊,讓學生寫一篇通訊;有時會根據不同規格和類型的場會,讓學生書寫不同格式的請柬等。這種教學方法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的應用,不但培養了學生駕馭文字的應用書寫能力,鍛煉了寫作這一社會生存技巧,還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改變了他們對語文學科的認知。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展開如何和當代中職生的需要相適應,如何在有限時間的語文課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中職語文教師研究和實踐的重點,這亦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