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香
作為我國學校教育應該結合體育教育實踐性強等特點把防震疏散演練內容引入到體育教學中來,這樣將有利于應對和減少地震等自然災害對人民造成的危害程度。本文通過對日本防震疏散演練內容的研究擬實現來提高我國學生在面對地震災害等突發事件時的實踐和應對能力的目的并通過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社會影響力全面實現提升我國民族在預防和處置地震等自然災害方面的能力。通過演練演習等方式提高學生的防災應急實際技能等減災教育建議,在體育課堂上還應把基本醫學知識體育保健知識與防災自救結合起來 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救護知識和實踐技能 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的傷亡。學校還應該注意開展地震災害的心理干預,心理健康引導工作以提高學生在困難和災害中的心理承受能力。
1、前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主要有大氣圈和水圈災害、地質、地震災害、生物災害、森林和草原災害等,特別是在汛期,受氣象因素的影響,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頻繁發生。我國自然災害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災害種類多;(2)發生頻率高;(3)分布地域廣;(4)造成損失大。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呈明顯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減災工作,減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因我國災害預防和應對突發性災害的體制不夠完善以及防災教育等方面還很薄弱,每年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仍然十分的嚴重。
2、刻骨銘心的記憶和反思
據平易近政部統計近幾年的數字顯示,我國因自然災難(首要的重年夜自然災難事務搜羅地震、臺風、洪澇、滑坡泥石流和冰雹等)衰亡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向,這聲名我國在自然災難的防御上存在很年夜的缺陷。據電視、報刊新聞報導,2010年發生在小學、幼兒園的酬報危險慘劇,造成多個幼兒衰亡。就拿汶川年夜地震來說遇難人數為69142人(官方發布),其中學生就有5335人。學生是生命平安教育的重點,因為學生是一個成長的群體,是我們國家教育的首要對象,生命平安教育要作為一門課程固定下來,履歷過生和死考驗的國人應深刻熟悉到素質教育才是教育理當追求的方針。大學生目前接受減災教育最主要的方式是參加知識講座,其次是看宣傳欄,這也是學校主要的減災教育方式。顯然,學校主要還是提供傳統的教育方式,以傳遞知識為主; 而學生本身更愿意接受集知識性、實踐性、趣味性于一體,能給人帶來直接體驗或感 (視 )覺沖擊力的新型教育方式。學校減災教育的效果沒有充分體現出來,一方面需要提高教育內容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應該實現知識型教育向實踐型教育的轉移,真正使減災教育對學生的生活有幫助。
3、學校的教育方式:開設專門的選修課程,以實踐教學手段為主
針對學生防災意識弱、掌握的災害知識少,但是有學習愿望的現狀,應該開專門的災害方面的選修課程。以專門的減災教育教材代替科普簡本,對大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減災教育。但是教育方式要以實踐教學手段為主。正如本調查顯示,學生的減災教育方式和內容都較為側重于基本理論,真正讓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較少。現有的教育效果表明一些圖片和文字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減災防災技能。因此,以技能培訓、防災演習演練、情景模擬等多種方式輔助教學完成,同時必須按照課程教學的規范程序進行考核,通過考核讓學生對某項技能形成深刻印象,固化為學生真正掌握的自救技能和常識。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多種教育方式比如電影電視、知識競賽等,共同構建“ 安全文化”“預防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防災意識和習慣。學校應該開設專門的選修課程,以演習演練、情景模擬等實踐教學手段為主,通過考核環節,培養學生真正掌握防災抗災技能。
4. 政府防災管理與學校防災教育結合
作為政府機構設在各地的消防署是日本防災救災的主力,除此之外,各地群眾自發組織的防災救災團體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消防團”就是其中之一。 “消防團”成員都是自愿參加防災救災的,他們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從地方政府領取報酬。政府應結合學校把安全減災教育列入教學計劃和素質教育范疇。除傳授自然災害與事故隱患及安全減災的知識外,還應介紹在突發災害和事故時的應急自救救護的知識。結合學校體育教育實踐性強的特點在課程教學中設置相應的運動方案把防震疏散演練內容引入到學校體育教學中來,以此來提高學生逃生技能和自救能力增強防震自救意識,并鍛煉和提高了我國學生在面對地震災害等突發事件發生時的實踐能力、應對能力。所以學校把防震疏散演練內容引入到體育課堂教學中來對于減少地震等自然災害給我們帶來的損失和傷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校應該把防震疏散演練、防震自救列為體育教學的教材內容把防震救災知識貫穿于整個教學組織過程中并進一步提高學生防震自救的意識。
5、結論與建議
第一,為減輕和降低災害損失,必須實行防災教育,這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第二,提高我國整個民族的災害意識和防災知識水平及其素質,已是刻不容緩。第三,防災教育,能夠減輕和降低災害損失,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和諧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四,在體育課堂上還應把基本醫學知識體育保健知識與防災自救結合起來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救護知識和實踐技能。結合學校實際,利用各種校內外資源開展生活教育。
第五,把有關內容采用模擬、探究、運動游戲,實景演習、磨難煉習等方法,列入學校教育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
第六,利用節假日,組織攀巖,登山定向越野、徒步遠足,水上救生等。
第七,依據不同學段,主題活動內容,開展拓展運動。它是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體適能(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和適應能力)水平,培養學生超越之我,挑戰自我,磨煉學生堅強的毅力、忍受力和抗挫折力等品行。
第八,學校還應該注意開展地震災害的心理干預,心理健康引導工作以提高學生在困難和災害中的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單位:海口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