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強調加快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完善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加強“無線校園”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學校配置師生用教學終端,讓信息技術為各學科的教學提供最大化的服務。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現代教育理念的普及,教育云應運而生,教育云平臺的建設將為實現上述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在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這一目標的指引下,我們要利用信息技術為語文學科的教與學服務。有些教師會問:信息技術對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經過多方調研,我認為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術有利于實現語文教學資源共享。
教育云平臺的建設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公共資源共享,為我們打造了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教育云平臺下載自己所需要的課文資源,包括有價值的圖文及音視頻等與課文各知識點相關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將自己所擁有的與課文有關的資源、教學隨筆等傳至教育云以供其他教師下載使用。教育云實現了即時編輯存儲,因此教師還可以在教育云直接備課。如果使用了教育云終端進行教學,一課一名師將成為可能。教師可以使用教育云終端的錄播功能直接把教學過程上傳至教育云以實現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共享,而且可以實現多個教室同時上同一堂課。
由于各地的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教育云推出了教育云區域平臺,該平臺的建設為信息技術最大化服務于區域內學科教學提供了有利支持。教育云區域平臺將為區域內教師互通有無、交流探討提供有力支撐,如教師可以把優秀教案、各知識點相關圖片、音視頻資源上傳至區域平臺,以供區域內教師預覽、下載使用。區域內教師也可以在區域平臺直接備課,并實現實時編輯存儲在教育云區域平臺。
另外,信息技術的普及還有利于校本教研工作的開展,它可以使校本教研的成果實現資源共享,有利于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普及。
信息技術是輔助教學的手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科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的原則。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是大勢所趨,各級教師應該通過培訓等方式努力掌握這一技能,為實現語文教學資源共享做好充分準備。
二、信息技術有利于實現“長文短教”。
近年來,多媒體電教設備的廣泛應用為教師播放圖片、音視頻等教學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不僅使相關的知識點變得簡單易懂,還提高了學習語文的效率。如果教師能使用教育云終端教學,那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直接使用自己在教育云上創建的課件包上課,既節約了搜索各種教育資源的時間,又可以實時編輯課件包打造動態生成的語文課堂。
如在教授人教版課文《變色龍》時,有的學生不知道變色龍是一種什么動物,更不能在短時間內完全理解變色龍的特點,這就成了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障礙,為了縮短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的時間,教師便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從公共資源上下載的有關變色龍的視頻資料,學生觀看后有了直觀的感受,很快便理解了課文中變色龍所蘊涵的意義。這就實現了“長文短教”,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三、信息技術有利于實現“淺文深教”。
對于初中生來說,有些課文內容比較短小淺顯,他們在很短的時間里便完成了學習任務,這就對課文實施拓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留下了時間。教師可以利用教育云終端直接播放自己在教育云創建的課件包里的拓展資源,包括圖片、音頻資料、視頻資料以及有價值的相同主題的文章。
如在教授人教版課文《珍珠鳥》時,教師課前可以在教育云找到相關資源并創建課件包。上課時,教師直接打開課件包為學生們提供幾篇與信任有關的文章,體會信任給人們帶來的美好,以實現“淺文深教”。這樣,學生們在課上就可以開展課外閱讀,以提高自己的閱讀量和閱讀水平。當然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文有關的圖片,通過形象直觀的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優質的課文朗讀音頻資料,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培養他們勤于朗讀的良好習慣。
四、信息技術有利于教育理念的落實。
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轉變學習方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為這些教育理念的實現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云平臺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了不同難度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特點自主選擇學習資源,還可以自主選擇作業量。教育云還可以實時對學生的作業給出評判,這就使學生自主學習、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到了實處。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所以教學過程應以人為本,信息技術的介入,為這一理念的落實提供了有力保證。
學生們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討論課文內容、交流學習心得,以提高他們合作探究的能力。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結合,不僅為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還為學生提供了科學合理的學習資源;不僅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還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是一舉多得。
總之,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指導下,國家將積極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努力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教育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