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昆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課程學習需要課前有一定的社會體驗。前置性學習,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的嘗試性學習。
前置性學習,也稱前置性小研究。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的嘗試性學習。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課程學習需要課前有一定的社會體驗。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前,去接觸社會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進行觀察感受,并讓學生把社會中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帶進課堂進行談論學習。這樣做一方面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為課堂學習做準備,最終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前置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中年段學生心理特點是好奇,前置性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為主,吸引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是前置性課堂學習的基礎。例如,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與與社會》三年級第三單元“我的成長與家庭”中的第二課《父母的疼愛》,這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感受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疼愛,學會關心和了解父母和長輩,以恰當的方式孝順父母及長輩。目前我教授的這個班,很多是學生是獨生子女生,孩子們生長在蜜罐里很難感受父母養育的辛苦。為了吸引學生去體會養育不易,我在教學前開展了一次“護蛋行動”。我讓學生隨身攜帶一個生雞蛋并給它取名字,孩子們嘗試做“蛋寶寶”的小“爸爸媽媽”,保護它不讓它打碎,最后比一比,誰保護蛋寶寶的時間最長雞蛋最完整。做小蛋寶寶的“爸爸媽媽”看是游戲體驗,其實就是前置性學習。學生課前非常高興參與這既有趣又意義的活動,在強烈的內驅力推動下,學生細心的呵護“蛋寶寶”,一段時間的體驗后,自然會聯想到自己爸爸媽媽養育自己并不容易。我們在學習《父母的疼愛》這課時,因為所有學生都有前置性學習保護蛋寶寶的體驗,所以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保護蛋寶寶的故事和感受,還有不少學生能聯系自己的生活交流出呵護一個孩子成長的艱辛。我們從母親的懷胎不易,談到成長的點滴,達到了感受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疼愛教學效果,為引導孩子們進一步關心愛護父母行為做好鋪墊。
二、前置性學習是為課堂學習做準備,理清疑點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
最精湛的教學藝術是遵循教育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學習,高年級《品社與社會》學習需要鼓勵學生前置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提問的學習能力。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中的第二課《生活面面觀》,此課教學目標是,通過了解世界各國文化從而感受世界各國文化的差異,學著欣賞和尊重差異。在學習這節課前我設置的前置性學習任務是,讓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國家。小組認領任務后,請學生根據自己特長進行組內分工,如:組長、模特、主持人、資料收集員、PPT制作人員等。人員分配后讓學生圍繞所選國家進行前置性學習研究。課堂上學生圍繞所屬任務國家收集研究交流服裝、飲食、音樂、語言、建筑特色學生討論時我明顯感受到高年級學生有一定收集研究能力,最讓我驚喜的是課堂上各個小組匯報展示時候的表現,課堂上有的小組學生穿戴國家特色服飾,有的小組準備了各國的國歌,還有的小組準備了研究國家的美食。通過前置性學習,小組自行自己了解世界各國文化,鍛煉了學生收集信息,小組合作、課堂語言表達的能力。再如我在教學五年級第三單元《我知道的北京》這課時,課前我讓學生自主選擇,“祖國的心臟”、“歷史悠久的古城”、和“改革新貌”三個方面進行探究學習,沒去過的學生可以課下搜集資料和圖片,去過北京的思考自己的親身感受,教學這課時學生在進行交流。前置性學習我鼓勵學生課前選擇研究主題研究內容,課后讓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和網絡信息進行知識加工,學習本課時再來討論交流,這樣做即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也擴大了教學的空間賦予教學新生命。
三、前置性學習是學生習慣的培養
前置性學習策略的研究內容與研究形式,是針對不同的年級、內容和不同的形式設計的。比如中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根據小學中年級數學教材的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重點指導前置性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養成前置性學習習慣。如前置性質疑提問學法,整體學習法,表格法等等。例如四年級第四單元污染這個內容,我就指導學生整體閱讀教材四單元,提出疑問。提問是學生整體閱讀以后,針對學習內容提出重點問題,比如環境問題的類型,出現環境問題的因素,如何解決這些環境問題。針對小學五六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針對他們的前置性學習內容要求積極地獲取知識同時全面歸納,能發現問題,還能利用學習方法解決問題,老師把課堂留給學生分析思路。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祖國真大》一課,我們閱讀《祖國真大》教材,并思考祖國的大體現在哪些地方?從不同角度去描述大在哪里?并且自己解決這個問題。課堂上學生根據各個小組前置性學習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祖國的大可以從疆域廣、地形復雜、溫差大、面積大等等。前置性學習達到教學效果,培養了高年級學生獲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前置性學習我重在培養學生興趣,鼓勵學生思考,讓它激發、推動學生學習,并在教學的全程發揮作用,最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實驗寄宿小學(南湖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