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社會上的企業為獲取更高經濟收益,不斷采用先進信息技術,為企業發展、行業優化、領域創新提供不竭動力。本文通過對數字圖書館網頁界面的設計與優化進行分析,以期為推動我國數字圖書館優化建設,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參考依據。
互聯網已經成為現今人們了解、掌握、學習資訊的重要路徑,圖書管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圖書服務需求,迎合時代發展,創設數字圖書館,為人們提供互聯網圖書服務,使人們可以打破時間、地域、空間限制,使圖書館功效得以充分發揮。然而,在接受網絡圖書館服務時,受數字圖書館網頁設計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使數字圖書館信息反饋、展示、數據整合等功能無法高效落實,影響人們對數字圖書館滿意程度?;诖耍瑸榱耸刮覈鴶底謭D書館服務功能得以提升,對網頁設計與優化方略進行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一、數字圖書館網頁界面設計與優化實踐方向
數字圖書館網頁界面是用戶系統了解該圖書館的直觀方式,通過網頁用戶了解圖書館整體形象、服務能力、資訊優勢等內容,為此數字圖書館在設計與優化網頁時,應綜合考量用戶需求與圖書館未來發展方向,為網頁設計與優化找準基調,確保設計思路清晰、風格統一,閱讀瀏覽便捷,鏈接功能高效,數據安全且網頁界面操作簡便,達到推動數字圖書館良性發展目的。
二、數字圖書館網頁界面設計與優化落實原則
1.務實性原則。數字圖書館作為向用戶提供文學咨詢、社會信息、行業數據等針對性服務的場所,應以服務為導向,在網頁設計與優化過程中,貫徹落實務實性原則,使建館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服務重點突出,單元板塊生動活潑,信息高效更新,數據安全有效,為提高數字圖書館服務綜合質量奠定基礎。
2.教育性原則。為了提升全民綜合素養,公共教育在許多領域得以高效落實,圖書館應借助提供服務特殊性,做好網頁設計與優化教育性,使用戶在接受圖書館服務過程中,可以通過網頁設計掌握更多知識。例如,數字圖書館可以圖書類型為基礎,開設圖書交流心得社區,為用戶提供學術交流平臺,達到高效落實教育性原則,提高數字圖書館綜合服務質量。
3.導航性原則。在打開數字圖書館后,網頁首先映入用戶眼簾,用戶通過直觀網頁設計,了解數字圖書館,探尋所需要的服務內容。為了使圖書館與用戶可以形成高效交互,網頁設計者應秉持導航性原則,突出數字圖書館可以提供的服務內容,將具有價值的資訊放在顯著位置,采用清晰明了的項目條例,與用戶形成高效交互。
4.特色性原則。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生活節奏較快,若數字圖書館網頁設計缺乏特色,無法抓住用戶眼球,將使圖書館流失大量潛在用戶,影響圖書館長遠發展,為此數字圖書館應秉持特色性原則,在網頁內展示服務特色與優勢,在網頁共性內容中凸顯特色內容,抓住用戶眼球,為數字圖書館長遠發展夯實消費群體。
三、數字圖書館網頁界面的設計與優化方略
1.連接的設計與優化。數字圖書館網頁界面除承載宣傳任務外,主要是通過網頁內存在的準入端口,通過鼠標點擊實現連接,以便用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圖書信息,提高數字圖書館服務效率。為了使連接設計更為優化,應從檢索工具、數據庫鏈接、文件內容鏈接、網頁鏈接、相關網站鏈接等方面著手,注意鏈接服務應具有針對性,所提供的信息應清晰明確,避免隱藏在重疊的頁面之下,影響圖書信息選擇科學性,影響數字圖書館服務性。
2.信息的設計與優化。數字圖書館網頁內的信息,向用戶陳列服務信息、檢索信息、使用信息、提示信息、通報信息等重要服務。為了提高信息設計綜合質量,在優化數字圖書館網頁界面時,應圖書館服務屬性為基礎,做好頁面色彩協調性設計,在給用戶清爽、利落、干凈、整潔的網站印象基礎上,應注意凸顯信息服務,使用戶可以迅速在網頁上到達需要的信息,避免出現信息淹沒在網頁界面之內的消極現象。例如,數字圖書館可以古色古香的木棕色為基調,為了避免用戶,因長期瀏覽頁面而感到視覺疲勞,網頁設計者可將信息采用綠色葉片形式進行設計,在裝點頁面,舒緩視覺疲勞同時,達到凸顯信息服務內容,為用戶提供便利的優化目的。在信息編排過程中,應分門別類、井然有序、詳簡得當、主題突出,確保網頁信息內具有用戶指南、數字圖書館概況、服務信息、圖書館動態信息等內容,使網頁內容更為充實有效。
3.造型設計與優化。數字圖書館競爭較為激烈,為了可以吸引更多用戶,網頁應注重造型設計與優化,通過藝術插圖、Flash動畫、文字、音效等多媒體造型手段,結合圖書館建設特性,凸顯數字圖書館風格,使網頁內容和諧統一?;诖?,數字圖書館在進行造型設計時,應先明確館藏風格,明確圖書館發展定位,采用統一風格,實現不同功能需求的造型優化,避免出現網頁設計體系凌亂,無法給用戶留下良好印象,確保網頁信息突出,為用戶提供便利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數字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較為常見,受市場經濟激烈競爭影響,數字圖書館應做好網頁界面設計優化,為用戶提供便捷服務,凸顯圖書館經營發展特色,使網頁構成要素得到高效優化,滿足用戶個性化服務需求,達到推動圖書館良性發展目的。
(作者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