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勝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治療淺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中使用同期經尿道電切術的實際治療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3月至2016年在本院進行治療淺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共50例作為分析對象,使用隨機數字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使用同期經尿道電切術的治療方式,對照組使用常規的開放性手術的治療方式。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長、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長等。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長、手術中出血量以及出院時長等方面都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手術中無并發癥出現,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治療淺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中,同期經尿道電切術的手術時長、手術中出血量以及出院時長都比開放性手術要低,且治療效果更優異,復發率低。
【關鍵詞】同期經尿道電切術;淺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實際效果
在泌尿外科中,膀胱腫瘤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腫瘤,根據相關統計,在所有新發的膀胱癌中有大約80%為淺表性膀胱癌,該類疾病需要采取多次的手術進行治療,患者需要擔負較大的經濟負擔,同時該病所引發的臨床癥狀會對患者帶來巨大的不便,影響生活質量,在近幾年,該病的發病率不斷的上升,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極大,因此針對該病需找到相應更好的治療方式在泌尿科中是當務之急,本研究使用同期經尿道電切除術進行治療,研究分析該方式的實際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淺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共50例作為本次研究分析的對象。使用隨機數字法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兩組,其中觀察組25例,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66.50±1.98)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4±0.6)年;對照組25例,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65.4±2.4)歲,病程2~4年,平均病程(3.2±0.5)年。所有患者經過診斷均為淺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將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開放性手術,連續性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與下腹正中作為切口,逐步打開膀胱壁,觀察腫瘤的形態、位置、數目、大小等情況,與腫瘤2cm處進行切除,并清除增生的前列腺左、右、中葉,清楚殘留組織,同時進行電凝止血,關閉腹腔后,每日進行沖洗,在1周后撤出導尿管。
觀察組患者使用同期經尿道電切手術,進行連續性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后,通過電切鏡觀察腫瘤的形態、位置、數目、大小等情況,使用環狀電極對腫瘤進行切割,同時使用埃利克沖洗器用5%的甘露醇對腫瘤進行沖洗,在沖洗中對腫瘤進行切除,之后對膀胱使用0.9%的氯化鈉溶液沖洗3d,手術1周后,對膀胱使用絲裂毒素進行沖洗,對膀胱的灌注化療每月進行1次,連續進行8個月。
1.3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長、手術出血量、出院市場、復發率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 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長、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長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復發率的差異細微,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討論
在老年人中膀胱腫瘤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在臨床中最為常見的為移行性上皮細胞癌,大多數均為淺表性膀胱癌,目前在我國患有膀胱癌患者中有大約80%為淺表性膀胱癌,同時膀胱癌常常會合并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會導致尿路的梗阻以及尿液在膀胱內停滯,增加膀胱的上皮細胞與尿液中的致癌物的接觸,增加膀胱癌的發生率。
因前列腺增生與膀胱腫瘤之間的病理關系,在治療膀胱癌的同時也要對前列腺增生進行治療,進而能夠達到降低膀胱腫瘤復發的幾率,在治療淺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中,使用同期經尿道電切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有減少手術費用、對患者的二次創傷、減少并發癥、患者恢復速度快以及減少患者住院時間等優勢,在本次研究中,使用同經期尿道電切術治療的觀察組在手術時長、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長都明顯的高于使用開放性手術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使用同經期尿道電切術對淺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治療有非常優異的治療效果,并發癥少,復發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