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

【摘要】目的:探討局部枸櫞酸抗凝在出血患者行連續性血液凈化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0例出血患者,均進行連續性血液凈化局部枸櫞酸抗凝,血液凈化采用CVVH治療模式。分析治療前后患者的凝血功能與生化指標的變化。結果:治療前后,患者的血漿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凝血原酶時間與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患者經血液凈化后體內的尿酸與肌酐含量與治療前相比,明顯降低,且差異顯著(P<0.05),而pH與外周血游離鈣離子比較無差異(P>0.05)。結論:局部枸櫞酸抗凝在出血性患者行連續血液凈化治療是安全的且有效的,對于患者的凝血功能沒有影響,可降低患者體內的尿酸與肌酐含量。
【關鍵詞】局部枸櫞酸抗凝;連續性血液凈化;效果
連續性血液凈化常被用于搶救病情復雜、出血患者的重要方法,抗凝是血液凈化治療的基本條件,選擇合理的抗凝及時對于患者的臨床效果尤為重要。一般常選擇低分子肝素法進行抗凝治療,效果不佳,而局部枸櫞酸抗凝是當前在出血患者中應用較多的抗凝技術,且體外抗凝效果顯著,可有效預防并發癥。本研究對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0例出血患者,均采用局部枸櫞酸抗凝進行治療,現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0例出血患者,其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51.32±2.94)歲;其中腦出血伴有腎功能不全者12例,大手術術后腎功能不全者3例,急性胰腺炎者1例,尿毒癥者1例,肺部感染者1例。
1.2方法
患者均進行連續性血液凈化局部枸櫞酸抗凝,血管通路為頸內靜脈與股動脈雙腔管路。血液凈化采用CVVH治療模式,血流速度為150~200mL/min,置換液速度為2000~4000mL/h。枸櫞酸從靜脈端輸入,控制速度為血液速度的1.5倍,氯化鈣從靜脈端輸入,控制速度為枸櫞酸十分之一。待上機后,間隔4小時監測濾器與患者體內的鈣離子濃度,并依據鈣離子濃度來控制枸櫞酸與氯化鈣的速度。依據靜脈端血鈣濃度調整枸櫞酸的速度。若管路凝結,記錄連續血液凈化時間,并依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血液凈化治療;若管路沒有出現凝結,間隔72小時更換一次管路。
1.3觀察指標
1)分析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2)分析患者行血液凈化前后生化指標的變化。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與生化指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分析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
治療前后,患者的血漿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凝血原酶時間與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詳見表1。
2.2分析患者行血液凈化前后生化指標的變化
患者血液凈化后體內的尿酸與肌酐含量與治療前相比,明顯降低,且差異顯著(P<0.05),而pH與外周血游離鈣離子比較無差異(P>0.05)。詳情見表2。
3討論
連續血液凈化救治為危重患者的重要治療方法,其治療過程中抗凝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一直關注的焦點問題。局部枸櫞酸抗凝在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中的應用備受關注。枸櫞酸經螯合鈣離子形成枸櫞鈣,降低血清鈣離子阻斷凝血;通過補充鈣,使體內的鈣離子濃度恢復,抗凝效應限制在體外,不增加全身出血的情況。因此,在血液凈化治療中,在體外加入枸櫞酸,局部降低鈣離子濃度,控制凝血;當血液回輸至體內前,補充足夠的鈣離子,使凝血功能恢復正常。這樣既不影響體內的凝血功能,又可在體外循環中起到抗凝作用。此外,枸櫞酸進行機體后,可在腎臟、肝臟等組織中被分解為水與二氧化碳;其是人體生理性物質,具有較好的生活相容性,降低鈣離子后,可抑制補體激活,改善膜的生物相容性,有抗氧化與抗炎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后,患者的血漿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凝血原酶時間與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患者血液凈化后體內的尿酸與肌酐含量與治療前相比,明顯降低,且差異顯著(P<0.05),而pH與外周血游離鈣離子比較無差異(P>0.05),可知,在局部枸櫞酸抗凝在出血患者行連續性血液凈化,對于患者的凝血功能沒有影響,可降低患者體內的尿酸與肌酐含量。
綜上所述,局部枸櫞酸抗凝在出血性患者行連續血液凈化治療中的應用是安全且有效的,可供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