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梅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的原因與對策。方法:抽選本院血液標本1000份(時間為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進行研究,檢出不合格血液標本,并且對其原因與對策進行分析。結果:所有血液標本當中,共40份不合格,概率為4.00%,其中樣本量少占比27.50%、溶血占比12.50%,送檢不及時占比12.50%,容器不當占比5.00%,抗凝不全占比30.00%,受檢者未充分準備占比5.00%,污染占比2.50%,標簽不規范占比5.00%;研究發現,溶血標本的TBIL、DBIL、GLU均明顯較低,AST與K+則較高,P<0.05。結論: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具有較多的因素,應當將檢驗工作質量提升,以此對血液標本不合格概率進行控制。
【關鍵詞】臨床檢驗;血液標本;不合格
臨床中血液標本檢驗可以將疾病的診斷依據及治療依據提供給醫務人員,有重要意義存在。但是血液標本若采集不規范,可對檢驗的結果產生嚴重不良影響,極易使得疾病出現誤診及治療方向錯誤的情況,嚴重可能誘發醫療事故。筆者主要分析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的原因和對策,具體研究內容見正文所闡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選本院1000份血液標本開展本次研究,標本收集時間均在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期間,包含免疫檢查血液標本、血生化檢查血液標本、血常規檢查血液標本、細胞學檢查血液標本以及凝血檢查血液標本。
1.2方法
所有血液標本送入至檢驗科以后,結合檢查項目觀察標本的外觀,隨后判斷標本采集時間,對標本合格的情況進行檢測分析、核對以及復查等。對凝血、溶血以及標本量不準等情況進行判斷。詳細記錄好不合格的血液樣本并且將檔案建立好,將樣本退回至送檢部門,并且由該部門對重新抽取血液樣本開展檢測。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計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概率,并記錄分析其原因(樣本量少、溶血、容器不當、抗凝不全、受檢者未充分準備、污染、標簽不規范等),記錄并分析復查前后溶血標本各項生化檢驗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本文數據均經過SPSS 21.0版進行處理,本研究中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概率以及原因等數據均以(%)表示,用卡方檢驗;以(x±s)表示生化檢驗結果,£檢驗。若研究當中各項觀察指標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則采用P<0.05表示。
2結果
1000份血液樣本當中,不合格共40份,概率為4.00%。經分析發現,樣本量少占比、抗凝不全占比明顯高于溶血占比、容器不當占比、送檢不及時占比、受檢者未充分準備占比、標簽不規范占比以及污染占比,P<0.05。詳情如表1。
2.2標本溶血后,TBIL明顯下降,DBIL和GLU均較低,AST與K+等均明顯較高,P<0.05。詳情見表2所示。
3討論
血液標本臨床檢驗是臨床對疾病進行診斷的一種常用措施,但診斷結果的準確性極易受血液標本質量的影響,錯誤的采血操作以及血液標本不合格等均可影響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血液標本臨床檢驗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檢驗結果有偏差出現,為此臨床應當將血液標本檢驗質控力度加強,將相關預防措施完善,以此對血液檢驗的準確性給予保證。對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出以下幾點對策:
首先,由不同科室人員完成血液標本采集與血液標本檢驗工作,以此對血液樣本的質量以及臨床檢驗質量給予保證。結合醫院具體的情況將相關管理制度完善,對血液檢測人員的操作給予嚴格的監控,若血液樣本不合格,應當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和記錄,并且及時二次采集血液樣本,對病情的延誤進行避免。臨床采血人員應當對血液樣本正確的采集方式進行掌握,采血過程中應當對針型號、采集部位以及容器等進行合理的選擇,將規范的血液采集意識養成,絕大程度上降低血液標本不合格概率。
其次,針對血液采集人員、送檢人員以及檢驗人員的培訓力度應當進一步加強,定期組織上述人員對血液采集知識以及臨床檢驗知識進行學習,不斷將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升,同時可以保證其認真、負責的開展各項工作。
第三,針對血液采集之前的相關準備工作以及注意事項等向受檢者宣教,保證受檢者在采血時對穩定的情緒給予保持,并且在采血之前避免服用藥物。
總之,結合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的原因開展相應的對策,可以將不合格概率降低,有利于將醫療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