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輝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今年的A股市場與2015年有的一比,同樣遭遇深刻危機,但表現形式和化解危機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同。表面看今年A股市場的危機程度沒有2015年那么嚴重,但實際上投資者遭受的創傷比2015年還要重。很多人對今年A股市場的危機程度是認識不足的,甚至還有誤判,有些問題并沒有對癥下藥,因此化解危機的過程可能更長。
2015年的A股市場在上半年走了一輪超級牛市,危機從6月中下旬突然爆發,急轉直下,到7月初已不可收拾,千股跌停成家常便飯,市場幾乎在一夜之間流動性枯竭,投資者無路可逃。當時采取的救市措施是國家動用巨額資金直接在二級市場買入股票,這是史無前例的,耗資的規??涨敖^后。因為市場被傷得很重,投資者惶惶不可終日,所以開始階段托不起市場。隨著資金源源不斷地投入,市場最終被托起,危機逐步化解。
2015年很多投資者雖然遭受重創,但傷得沒有今年重,因為前面剛剛經歷了一輪超級牛市,賺幾倍不稀奇,賺10倍的也大有人在。危機爆發后,很多投資者只是又回到了起點,除了加杠桿爆倉的,大多數投資者的本金基本上都保住了,有的也保住了部分勝利果實。今年就不同了,從1月底開始就一路跌,就在大家都認為跌無可跌的時候,又破位開始了新一輪的下跌。低位殺跌的殺傷力更大,不少投資者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里損失超過50%。因為不像2015年有上半年的盈利保底,今年是純粹損失本金,所以投資者基本上都跌傻眼了,而且也跌麻木了,很多人都在死扛。
今年與2015年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股權質押遭遇空前危機,2015年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股權質押沒有現在這么多,因此危機爆發后,對上市公司本身的影響不是很大,今年的市場危機更多地表現在上市公司身上。投資者還能死扛,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卻扛不下去了,如果不化解這個危機,將有一批上市公司因為控股股東的爆倉平倉而成為無實控人、無控股股東的公司,進而產生更大的危機。
今年的救市沒有采取直接在二級市場大規模買入股票的方式,而是針對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危機采取定向注資的方式。這個思路與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時美國財政部注資高盛、美銀、美林、通用汽車等大公司的思路很相似,但兩者之間也有很大的區別。高盛、美銀、美林、通用汽車等都是大到不能倒的公司,不救它們將產生嚴重后果。雷曼兄弟的倒閉就引發了連鎖反應,是金融危機中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有了這個前車之鑒,所以美國財政部果斷采取了注資措施。但是今年A股發生股權質押危機的都是小公司,并非大到不能倒,對這些公司注資影響有限,不可同日而語。
今年A股市場的外部環境也與2015年有很大的不同,2015年的A股危機是粗暴去杠桿造成的,與市場外部環境無關。美股當年一直在走牛市上升通道,也沒有中美貿易摩擦的干擾,因此2015年只要解決A股自身存在的問題就可以了。今年A股市場的外部環境比當年嚴峻多了,美股的十年牛市可能走到了盡頭,如果轉而陷入熊市,對A股將構成巨大壓力。中美貿易摩擦的客觀影響也越來越大,A股積弱已久,抗御風險的能力更弱。這些都決定了今年A股面臨的危機并不比2015年小,市場各方對此的認識是不足的,化解危機的力度也不夠大。
從2015年到今年,關于A股市場存在哪些問題一直認識不清,這也是A股市場牛短熊長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市場定位,是重融資功能還是重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原來誤以為這兩者是天然統一的,所以把加速IPO當成資源優化配置,結果上市了一堆無關緊要的公司,如今出問題的也大多是這些公司,給市場添亂。其次是對市場風險的誤解,認為風險都是漲出來的,對風險也是跌出來的認識不足。采取的監管措施多是限漲不限跌的,現在的事實證明,股價越跌風險越大,大到需要救市的地步。
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思路,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頭痛醫腳,那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投資者之所以缺乏投資A股的信心,更主要的是因為A股市場中存在一系列不規范的做法,投資者動輒得咎,無所適從。要解決這個問題,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