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A股入富,輿論一片看好之聲。國內一些證券經營機構普遍預計,A股“入富”,將引入海外資金約1000億美元。富時羅素的首席執行官麥思平也公開表示,未來5至10年,以跟蹤指數形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海外被動資金可達2.5萬億美元。但是,如果只是認為“入富”給A股帶來大量海外資金,那其實是一種短視的、浮于表面的看法,甚至會因此錯失一次A股真正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機會。
加入富時全球股票指數,對于提升A股在國際投資機構中的影響力,乃至對于促進A股行情上升,都能夠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由于富時全球股票指數是全球很多投資機構進行股市投資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其指數產品目前已經吸引了全球超1.5萬億美元的資金,在A股“入富”以后,A股自然也就進入了它們的視野,并極有可能加入它們的投資組合,從而為A股帶來海外資金。
A股市場建立以來,由于股票發行始終處于高速度的軌道上,市場規模的擴張速度遠遠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資本市場,迅速地追趕上了全球主要股票市場的市場規模。但是,A股這種快馬加鞭的規模擴張帶來了一個大問題,這就是資金面的供應難以跟上,這也是導致A股市場出現了“牛短熊長”的原因之一。有限的幾次牛市,總因為沒有后續資金而快速坍塌。現在通過“入富”,能夠吸引到海外資金進入A股,這自然是A股的一個大利好。
不過,富時羅素同MSCI一樣,只是編制指數的機構,其自身并不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它們編制的指數都比較科學,因此得到了海外眾多機構的青睞,愿意拿來作為投資參考。而當A股進入它們編制的指數體系后,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A股進入了這些國際投資機構的視野,一旦他們愿意抄底,A股自然就等于得到了底部上抬的契機。但如果海外機構對此視若無睹呢?
事實上,一年來,A股市場對于加入MSCI的指數體系也充滿期待,而期待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有望帶動海外資金進入A股?,F在,A股進入MSCI早已成為現實,但是正是在這一年來,A股底部節節后退,并沒有出現任何起色。此次A股“入富”,極有可能也是這樣熱鬧一下子,然后便是回歸原來的狀態。因此,所謂A股“入富”能夠吸引多少海外資金,基本上就是我們的美好想像,至于富時羅素CEO說的2.5萬億美元海外資金,他設置了一個未來5至10年的漫長期限。
如果只是認為“入富”給A股帶來大量海外資金,那其實是一種短視的、浮于表面的看法,甚至會因此錯失一次A股真正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機會。
事實上,無論是MSCI還是富時羅素,在接納A股加入其指數體系時,都提出了很多條件,A股市場曾在多方面進行了制度改革,而改革是有利于A股的質量得到提高的?,F在這兩個指數都接納了A股,不等于A股已經無不足,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存在先天不足,無論是機制轉換還是投資業績回報,與國際市場上的一些著名上市公司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入富”后至少給A股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我們可以通過和這些海外機構的接觸,更直觀地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加以改進。
A股“入富”以后,海外資金投資A股雖然多了一條便捷的通道,但資金入市并不具有必然性,境外機構是否會投資A股,還需要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以其過硬的表現向境外機構證明其投資價值。而就境外機構來說,它們更注重于一個公司長期的投資價值。正是在這一點上,A股市場的大多數上市公司存在著明顯差距。因此,對于A股市場來說,更重要的是應該抓住“入富”所帶來的機遇,看到A股市場的這種不足,積極改進,以此來吸引境外機構的青睞。
A股市場一直為資金太少而苦惱,但資金緊張并不是A股市場缺乏活力的關鍵所在。比如民間的資金投資股市并無障礙,而他們為什么缺乏入市興趣,寧愿把錢投放到風險莫測的P2P等領域,重要的原因就是在A股市場上看不到回報。因此,市場管理部門必須進一步加大對A股市場機制的改革,將A股市場培育成高效率、高回報的市場。讓富時指數和MSCI成為我們倒逼改革的機會,資本生態建設好了,海外資金不用我們熱情挽留,一定會紛至沓來爭搶A股的果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