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
回望今年前三個季度,整個A股市場猶如一列下行的列車,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都很難獨善其身,大部分投資者信心逐漸被消磨殆盡,市場形成一致性悲觀預期。特別是三季度以來,基本上每周都有一個負面新聞爆出來,市場悲觀氛圍更加濃厚。在筆者看來,今年以來干擾市場的兩大主要因素“去杠桿”和“貿易戰”,但站在四季度起始的當口,當前市場整體風險已經不大,四季度結構性機會值得把握,其中代表長期方向的高端制造類的新興產業、供給結構好、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傳統行業以及估值合理的必選消費品和新興消費品的投資機會值得重點關注。
如果抽絲剝繭,今年以來干擾市場的主要兩個因素是“去杠桿”和“貿易戰”。“去杠桿”是個寬泛的概念,首先抑制住了流動性,其次,減少投資、環保限產等政策加劇了經濟下滑。而“貿易戰”幾乎是市場風險偏好的調節器,這一變量是前所未有的。基于上述因素的影響,在過去三個季度,我們的平均倉位一直處于較低的位置。但站在四季度起始的當口,筆者認為當下市場整體風險已經不大,四季度結構性機會值得把握。
不妨先看幾個變量:外資增量資金方面:近期MSCI指數建議分階段將中國大盤A股納入因子從5%提升到20%,創業板指個股添加符合條件的證券交易所分部清單,從2019年5月半年度指數評估審議開始實施;富時羅素剛剛宣布,將A股納入其全球股票指數體系,分類為“次級新興”,這樣全球第一、第二大指數提供商都將引領外資配置A股,在當前A股整體估值不高的背景下,從側面也反映出A股的吸引力,將為A股市場帶來更多增量海外資金,未來諸如金融、消費等藍籌股將率先收益。
政策面上,三季度經濟數據疲弱下滑、通脹漸起和貿易戰加劇了市場對經濟持續下滑的擔心。但從7月份開始,政策出現“穩增長”方向的微調,貨幣政策逐漸轉向相對寬松,財政政策也出現明顯的轉向,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六穩”工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國務院也通過了減稅激發民間資本活力的措施,同時對社保、個稅、居民消費等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做了認真回應。
筆者認為,“政策底”絕非空穴來風,基建投資是四季度穩增長的重要抓手,當前A股市場從估值、風險偏好、市場特征等幾個角度思考,具備非常明顯的底部特征。
就投資機會而言,四季度筆者比較看好的方向主要聚焦在三大領域:
一是以高端制造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我們看好該領域中代表長期方向以及國家加大投入的行業。比如工業互聯網、智能機器人等很多行業還在加大投資,無論中期還是長期都非常好,可能當前唯一的問題就是估值仍偏貴,不過就投資方向而言,確實是非常好的。
二是供給結構好、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傳統行業。這類公司在經濟下滑過程中的市場占有率和集中度大幅度提升,他們的競爭能力和融資成本都顯著優于行業平均,公司基本面非常好,但是估值非常低。當前已有部分優質公司已經走出底部區域,但仍存在大量待挖掘的投資機會,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股價處于底部,基本面持續好轉的細分行業龍頭的投資機會。
三是估值合理的必選消費品和新興消費品。前三季度消費行業基本面趨勢明顯往下,尤其是最近還是往下,筆者建議投資者對該領域的投資機會要相對謹慎一點,建議投資者挑選底部反應不充分的消費股。因為當前大部分消費股估值還是比較高的,但是他們中期和長期前景都比較好,只不過短期市場漲得比較多,如果未來出現一些回落,這類股票會有很好的投資價值。
總體而言,筆者建議投資者不要過于關注某些點位的破或者立,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心理映射而已。長期來看,2600點或者是2800點建倉本質并沒有大家想象中差距那么大,重要的是現在一大批股票已經處于歷史底部,具備很好的投資價值。在多數人的投資生涯里,大部分時間是等待,甚至是痛苦的煎熬,收獲只是其中很短暫的經歷而已。所以,站在當下這個時點,在市場低迷、估值不斷下移的情況下,希望投資者保持一些耐心,盡可能排除干擾,立足基本面研究,保持樂觀心態蓄勢待發。
(本文作者系志開投資董事長、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