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曦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發展,醫療與護理相結合的制度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醫療一體化”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將現代醫療技術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現“無病醫療”養老模式創新。然而,目前“醫療一體化”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多數人認為“醫療一體化”是養老保健與醫療保健的簡單結合,忽視了“醫療一體化”養老模式的復雜性和現實性。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促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同時,國務院頒布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指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作為發展目標。因此,建立一個“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年福利制度已成為國家對2億多老年人的莊嚴承諾。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健康狀況和醫療衛生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人民的健康狀況良好,人均預期壽命延長。但中國的長期計劃生育政策導致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急劇增加,老年人的撫養比例攀升,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比例帶來了更大的負擔,因此,社會養老模式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人口老齡化與高齡化的發展必然伴隨著對醫療服務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與傳統的“住養”模式不同,制度養老模式出現了“醫養結合”。這是一種新型的機構養老服務供給方式,其基礎是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護理服務,并為老年人提供一定醫療支持服務。在這種模式中,養老機構除了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住宿和護理服務外,還整合了醫療與養老資源,創新老年人的醫療條件,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全面的照顧。這些服務包括從傳統生活護理服務到精神心理和文化服務、醫療康復服務,包括醫療服務、健康咨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斷和護理服務、重大疾病康復服務和臨終關懷服務。可以說,機構養老模式的“醫養結合”是擴大和擴展傳統養老機構的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好的服務,使養老金制度更加人性化,實現“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養老保障模式創新,是老年護理服務的重要發展方向。
二、需要推廣“醫療和護理”養老服務模式
(一)解決嚴重形式的人口老齡化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60歲以上人口有1776萬人,占總人口的13.26人%。其中65歲以上人口1883萬人,占總人口的8.9%。與此同時,數據顯示中國的平均壽命已達到74.83歲。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65歲以上的空巢家庭有1561.64萬戶,占65歲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戶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年人為2339.73萬戶,占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2016年,中國空巢老人(老年夫婦戶、獨居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為51.3%。在老齡化方面,2016年到2050年,80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1億,每年將增加100多萬。
(二)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建設的需要
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不僅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健康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老年人作為參與健康中國建設的重點人群,應積極推動社區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選擇,具有確保老年人享受養老和醫療服務的基本意義。但是,根據國家老齡辦公室和其他三部委聯合發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報告”,中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較大。需要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創新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促進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因此,迫切需要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政府、事業單位及各社會主體應采取各種方法,實現養老金和醫療服務的有效供應,為有需要的困難老人群體提供醫療服務。
三、“健康,綜合”的機構養老模式發展戰略
(一)嚴格監督服務流程,提高“醫療護理”服務質量
目前,我國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仍處于實施的初級階段,缺乏統一的服務內容標準和服務質量監督管理。堅持“醫+養+康+護”綜合服務原則,根據服務目標的健康評估和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具體實現可以通過衛計委、老齡委、人社部、民政部、社會工作協會、基層老年社會服務中心等部門聯合成立全國“醫養結合”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參考國際標準,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相關規定、服務目標、服務內容、實施服務形式、服務流程、服務管理、人員需求和服務保障等標準,建立“醫養結合”服務行業標準,嚴格監控服務流程,正確引導“醫養結合”服務的發展方向,提高服務質量。與此同時,隨著老年人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有關“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將加快出臺,以確保醫護、養護及受護人員的參與積極性和合法權益。
(二)減少部門之間的政策壁壘,促進資源整合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一種養老服務體系,國家應具體分配各部門的主要職責,并規定各部門的職能和權力,定期對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醫療機構進行能力認定,根據各部門的管理現狀,考慮是否將其納入醫保基金報銷點。評估小組的設立,需要民政部、人社部、衛計委等有關部門的代表,推動養老機構的意見和利益的融合,促進養老機構的健康發展。同時,積極加強社區、養老機構和醫院資源的整合,通過“互聯網+”建立有效的互動機制,加強對農村的政策支持,促進基本的養老、醫療服務在城鄉服務均等化發展。
(三)同步身心護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該機構還應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由于長期的治療,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個人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會感到不知所措,會對周圍的環境有一定的抵觸反應,其對焦慮、恐懼、孤獨等等消極情緒的容忍度大大降低。老人的身體病好了,心理需求卻無人問津,這大大降低了老人對家庭乃至生活的良性態度。因此,機構必須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干預。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部門,聘請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咨詢師,建立長期有效的心理問題解決機制。根據不同情況開展案件工作或小組工作,及時解決問題,使老年人和平安寧地生活。
四、結語
近年來,“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老齡化壓力,嚴重考驗了中國目前的養老保障制度。“醫養結合”作為社會化養老模式的創新,將現代醫療技術養老相結合,滿足老年人多層次服務的需求,將有助于激活現有的醫療養老金資源、擴大內需、促進就業,發展老年護理服務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是中國應對老齡化危機,建立長期養老服務體系的必由之路。(作者單位為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課題:湖南省教育廳一般課題,湘西北地區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5c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