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康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收入分配的差距逐漸拉大,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使個人所得稅的公平性受到了社會的質疑,社會各階層在個人所得稅改革問題上表現出更加強烈的利益訴求。本文在分析個人所得稅公平原則的基礎上,探討了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管現狀、存在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在全球,每個國家都會進行征收的一個稅是個人所得稅。該稅種18世紀末創始于英國,目的是為當時的英法戰爭解決支出問題。中國在1950第一次開始個人所得稅,它原來的名字是“薪酬所得稅”,但由于當時實行計劃經濟,國家長期實行低工資制,稅收被被擱置。在第十一屆中共中央第三次全體會議之后,中國的稅收制度就有了很大的變化,原因是中國進行了社會市場的開放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雖然在日趨完善,并且稅制為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有了相當大的影響,像給中國財政帶來了的資金,給平民百姓的收入得到了很好的調節。另一方面,在中國社會經濟高速加快的條件下,中國的人民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所以中國個人所得稅是否會真的公平成為近年來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個人所得稅的公平原則
個人所得稅的有很多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對于稅收的公平原則可包括橫向和縱向公平。
(一)橫向公平是指納稅主體的所得收入是一樣的,所以應納的稅款也是一樣的。換句話說,納稅制度要以納稅人的收入為納稅基礎,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了。即使每個人的收入分配是公平的,稅義務也是公平的,然后個人進行自覺納稅,著主要體現的就是平等,最初的最原始的權力。
(二)縱向公平是指納稅主體的收入是不一樣的,賺取能力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應該繳納的稅額也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稅收制度應根據不一樣的情況對納稅人也是不一樣的。縱向公平是比較復雜的,它倆的不一樣在于納稅主體的收入高低是要用一些規定來估量的,而這些規定是,稅基、稅率、稅收負擔等。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現狀
自1980年9月1日,在我國設立了個人所得稅制度算起,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已發展了38年。期間,我國國內個人收入發生了很大變化,個稅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之中。從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模式看,個人所得稅可以分為分類稅制、綜合稅制以及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目前,中國采用稅收分類法對收入進行分類,各部分適用其具體稅率、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方法和計稅方法。例如,即將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個稅法,2018年10月1日起先行個稅起征點以5000元為免征額,適用于3%—45%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一般按月計稅;對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股息紅利所得等適用于20%稅率,通常以相同的稅率征收。在稅款征收方面,以代扣代繳為主,自行申報為輔。年所得超過12萬元,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地方獲得工資和薪金的情況一般需要自行申報,從申報制度來看以個人為申報單位。從稅收管理的角度看,個人所得稅是地方稅,歸屬于地方稅務局管理。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體制在不斷完善過程中,其存在的起征點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等問題也在不斷的推進改革中。
三、個人所得稅征管存在問題
我國個人所得稅繳納體制在不斷發展改進中,其征管體制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不容忽視:
(一)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不健全
個人所得稅繳納群體2018年10月1日之后為5000元以上收入群體,雖然個稅起征點的得到了提高,但是納稅主體的基數還是較大的,征管制度固有的部門間信息流通不暢、征管程序的差異、區域特殊性的存在等缺陷會使得我國個稅征收出現較多遺漏或誤差。而且,目前實行的代扣代繳與自行申報制度均存在一定缺陷,比如代扣代繳單位對于員工收入統計是否合理,有無進行違規避稅行為;自行申報則更不具有強制性,納稅人單位選擇忽視或者納稅人自身兼職收入不明顯等因素均容易造成稅收的漏繳。
(二)納稅人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
目前我國貧富差距仍然存在,納稅人繳納稅個人所得稅存在著權利義務不對等的現象,比如工薪階層大多實行的是單位代扣代繳制,在工資發放過程中已實行了繳稅義務,偷稅漏稅可能性為零;而部分高收入群體卻可以通過簽訂類似“陰陽合同”、轉換國籍等方式來規避繳稅義務。在權利方面,普通工薪階層對于社會資源的使用相對于高收入群體而言是相對較少的,高收入群體對于權利的濫用也是一種現實存在,比如已經轉換國籍的人士可以一定程度上規避繳稅額度,卻很大程度上享受國內納稅人的權利。
(三)宣傳方式方法有待提升
對于個人所得稅的繳納,社會媒體也在不斷的宣傳與督促社會大眾積極納稅,在宣傳方式方法上較為單一,無非就是“積極繳納個人所得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等一類的語言,只強調了義務性,沒有注重從公民權利、家庭福利以及社會效益等方面進行宣傳,往往顯得較為生硬,不利于納稅人意識的培養。
四、政策建議
(一)健全源泉扣繳制度
稅源是稅收征管的基礎。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為每個公民設立專門的稅務識別號碼,我們的人口普查制度為我們實施這一制度提供了可能。身份號碼對應于保證每個人不遺漏的稅號,并避免身份證和稅號復制的不便,達到納稅年齡的公民(16歲)需要向稅務機關登記,并可效仿國外納稅人發放稅卡,這張卡將附帶公民的收入、來源、銀行賬戶、社會保險費和所有涉稅事項密切相關,稅務機關可以用這個號碼核對納稅人的所得稅和納稅情況,為完善代扣代繳制度提供必要的保障。此外,有必要明確規定扣繳義務人履行扣繳義務,明確其承擔義務和責任的義務,從而真正實現扣繳制度。
(二)加快稅收征管信息化建設
完善的信息系統是必不可少的稅收征管,特別是對我國來說,長期以來,個人所得稅已被應稅所得稅制度所采納,每個收入都是由不同的地方收集的。但是,在綜合稅制和分類稅制相結合的情況下,可以重復征稅。此外,還需要建立統一的稅收征管信息平臺,建立全國性的稅收體系,并與其他相關部門(如銀行、工商等)聯系,監測納稅人的收入信息,遵循發達國家的第三人信息報告制度,規定哪些單位和個人有信息報告義務,什么信息要報告,違反報告的懲罰措施。應采取懲罰性措施,形成納稅人收入監控體系。另一方面,可以減少逃稅的經營空間,提高稅收征管效率。
(三)擴大納稅人知情權,增強納稅意識
對于納稅人增強納稅意識,有以下措施:一是加強稅法宣傳。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渠道,對全社會進行廣泛、深入、多層次、多環節、多方位的稅收宣傳,使稅法深入到千家萬戶,人人知曉;二是不斷深化納稅服務。強化服務意識,提供積極的服務和優質的服務,為納稅人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創新服務手,進一步完善網上稅收,方便納稅人。大力發展稅務代理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實減輕納稅人申報納稅的難度和壓力,在為納稅人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同時,對納稅人的權益進行保護監督;三是加大對違法所得稅的處罰力度。提高稅務人員素質,通過強有力的執法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逃稅的投機心理,提高稅務稽查力度,提高稅務稽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依法查處,嚴厲打擊偷、漏稅行為。對逃避執行扣繳義務的單位進行處罰,嚴格執行稅收罰款、處罰,不得姑息遷就和搞下不為例。(作者單位為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