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回購注銷股份被認為是美股走出“史上最長牛市”的關鍵因素之一,雖然今年A股和美股回購金額同步創出歷史新高,但從絕對數額來看卻有極大的差距。今年上半年,美股回購金額就超6800億美元,相當于2017年末美股總市值的2%多;而A股今年以來的回購金額僅有區區數百億人民幣,不論是回購金額還是占總市值的比重,與美股都有巨大的差距。而在A股上市公司回購中,不少也存在“忽悠式回購”的嫌疑,空喊口號最終實施回購的比例很低。“低比例回購”的背后,是上市公司口水護盤的表現,損害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任,也讓回購失去其價值發現的意義。讓回購回到其本源,發揮價值發現的功能,形成有效的制度為價值投資保駕護航,是未來A股回購制度建設的重要出發點。
雖然今年以來A股回購金額創出歷史天量,截至8月21日共有200份回購公告,擬回購金額超過660億元,遠超2017年全年87億元的水平。但相對超過47萬億元的A股總市值,只有0.14%左右,遠低于美股2%的水平。在A股市場再融資做大股本仍是上市公司主流的情況下,主動回購股票縮小股本自然只能是“非主流”。
即使是在不斷增加的回購金額中,也不乏“忽悠式回購”的成分,不少上市公司將回購價格、回購時間、回購比例制定過于寬泛,讓實際回購金額和擬回購金額之間存在較大落差。也有出現回購方案公告之后未實施又撤回,導致投資者空歡喜一場,最典型如2015年7月8日海通證券提出不超過216億元的巨額回購方案,四個月后未實施又撤回。此外,也有一些公司的回購不在二級市場上進行,而是協議收購大股東的股份,如近期永輝超市推出的16億元回購方案,都從實際控制人手中購買,相當于上市公司用真金白銀承接大股東減持的股份。而回購價格9.77元遠超2元左右的每股凈資產,實施之后勢必降低每股凈資產,類似的回購只有個別股東受益,其他股東很難沾光,也偏離了回購提升每股價值的本意。
回購的本意是要提升上市公司股份的內在價值,偏離了這一本意不僅不會提升價值,反而可能減損價值。而巨額回購喊出之后沒有落實或者比例極低,也容易造成二級市場股價波動,增加投資風險。因此,筆者建議,回購方案需要明確五要素,讓回購真正成為價值的創造者。
1.回購價格。回購價格是上市公司回購中對外釋放的公司內在價值訊號,應當設立回購價的上限,即跌破相應價值之后便開始實施買入回購,以免淪為口號;2.回購時間。時間不宜過短也不宜過長,可以設定為半年到一年之間,在跌破回購價之后,根據剩余的時間確定每日回購的金額,杜絕“低比例回購”;3.回購資金來源。在不影響上市公司生產、研發的前提下,自有資金是回購的重要支持,甚至在股價大幅低于凈資產的時候,可以減少分紅比例用于回購。此外,還可以在利率合適的時候,通過發行定向債券或者向大股東借款,籌集回購資金;4.回購方式。以二級市場公開買入為主,特殊情況下從大股東手中回購股份,價格應不高于同期凈資產及市價;5.回購用途。除了直接注銷、用于股權激勵之外,也可考慮列入公司的庫藏股,等待未來股價回暖甚至過熱時,配售給全體股東或針對特定投資者定向增發。
在明確回購五要素之后,一些現金流充沛、有穩定分紅機制的藍籌股,應當率先樹立回購典范,將回購和分紅的比例成文規定。比如,不妨規定股價在公布年報時如跌破凈資產,將原本要發放的紅利一半用于回購,以半年為限,未完全實施的部分再分紅給投資者;在取得資產出售一次性收入增加分紅時,如果股價低估也可考慮用于回購。股價跌破凈資產的藍籌股,更應當進行主動回購。在目前股價破凈的2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不乏現金流充沛、常年分紅的公司,特別是銀行、高速公路板塊相關個股,在不影響上市地位股權分布的前提下,主動加入回購行列將有助于提升公司形象和估值。
此外,一些B股和H股遠遠低于A股價格和凈資產的上市公司,如果有金額可觀的海外收入,不妨將B股和H股優先列為回購對象,如此一來可以花更少的錢,提高更多的公司價值,這也是一種另類的“真回購”。像魯泰A就是很好的示范,從2015年起便分紅和回購并舉,每年用大量的真金白銀回購股價更低的B股,僅在今年5月28日至7月31日,公司累計回購B股3900多萬股,占總股本的比例高達4.27%。如果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加入“真回購”的行列,讓回購為價值投資保駕護航,對于A股價值投資文化的樹立,將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