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蕾
當前我國集團企業陸續引入財務共享中心,實現財務標準化和集約化。本文分別分析自建型和外包型財務共享中心的優點和局限,對比分析出不同類型企業適合不同的模式:外包模式適用于成本導向型以及業務結構較為單一的集團企業;自建模式適用于產業結構多樣化的集團企業。最后,分別針對兩種模式的局限提出個人建議。
一、引言
財務共享中心在實務界廣為應用。結合資金管理,其對降低成本、追求效率做出很大貢獻。但實際運營中,尤其是和業態對接服務過程中,仍在服務、管理、技術等層面存在很多問題。本文通過分析自創財務共享與找尋外包服務兩種模式,對比分析各自適合各類企業的特征優勢,以及實際工作仍待改進之處,并提出個人建議并歸納不同規模企業各自的適合模式。本文貢獻:(1)對比分析自建共享中心與外包服務各自特征(2)歸納不同規模企業適合的模式
二、文獻綜述
(一)財務共享建立
首先整合技術、流程(Schulz,2010)、數據和人員( Knol,2011),使得內外財務人員與業務部門相融合,繼而高效創造價值。其次,構造核心,從而最大力度地獲得成本、技能和效率上的收益(顧幸之,2008)。按照公司戰略定位,
元年研究院(2016)分為服務模式、管控模式;按照組織定,Quinn ( 2001) 分為基本模式、市場模式、高級市場模式、獨立經營模式。
(二)財務共享服務評價
Parasuraman(1988) 認為服務質量取決于顧客購買前的期望、感知的過
程質量和結果質量,強調服務質量由顧客評定;并提出了服務質量差距模型(5Gaps 模型) ,即服務質量差距受可靠性、響應性、關懷性、保證性及有形性等5大因素影響。
三、自建與外包財務共享分析
(一)自建財務共享中心
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源于集團發展壯大乃至在全球市場跨國發展,需要財務共享中心集約化處理業務、進行資金管理。
1.優勢
一方面,從企業財務核心的資金層面,資金集約化管理可以實現運營效率的巨大轉變。比如票據池的集約管理,優勢日益顯現。實現集團內部協調票據接收、貼現、供應商背書轉讓、到期托收的統籌安排,更合理安排以承兌支付供應商款項。
另一方面,將各項會計處理業務設計成作業模塊化。例如最常見的,將應付業務打造成流水線作業,將采購訂單發票,借款,以及員工個人報銷發票集中聚集、統一掃描,按照企業預定標準批量審批,批次付款。隨著技術以指數趨勢發展,流程模式也不斷優化。批量掃描、自動摘取金額科目進賬,從而使大批量發票處理、信息處理基于規模經濟而發揮極大效益。
2.局限
首先,集團自行建立財務共享中心,不僅單純的建立模塊作業,還要集內控、成本控制、績效評價于一體進行統籌建設。導致初期投資巨大。
其次,隨著科技更新急劇發展,共享中心的自動化設備需要不斷更新,隨之而來的,還要進行流程機制的變動。重新適應成本較大且永無止境。
(二)外包式財務共享服務
也有部分中等規模企業采用外包部分財務處理移交到專業財務共享中心處理。
1. 優勢
從業務上二者優勢沒有區別。并且,此類財務共享中心會經營多加客戶,模塊鏈設計會較為完善,且運營更新成本較業務規模較為合理。企業無需對業務流程規劃、變更投入過多。與此同時,可以提供發票代理、IT支持、稅務代理等等多項服務,對于企業來說成本更為節約。
2.局限
在實際運行中,尋求財務共享外包還有一定局限性。實務層面主要問題是FSSC與企業雙方接洽仍待提高,以下仍以AP業務為例。發票、付款申請等多以各分公司郵寄至FSSC,期間丟失、延遲、審批流程緩慢等問題時有發生。尤其在外包情況,企業員工無法通過機制迅速與共享中心員工溝通,解決問題較為困難。且外包中心一般輪崗較為頻繁,找到專職負責人也不易,并且公司與FSSC之間只有合同硬制約,沒有同一企業不同部門同事之間基于人情關系的軟約束。涉及付款、報銷等重要事項,甚至與采購方或客戶之間造成不良影響乃至影響企業運營。
另外,從戰略風險層面,資金安全、企業機密由于外包公司人員流動性大而加劇風險。
(三)對比總結
綜上所述,外包模式在成本節約、規模效益利用層面,更加有效,適用于
成本導向型以及業務結構較為單一的集團企業。
自建模式在統籌規劃,安全指數等角度更有效。集團一體化也有利于企業內部協作,促進業財融合,受到硬性制度與人際軟約束的雙重制約。適用于產業結構多樣化,能夠充分利用自建資源且安全系數需求大的企業集團。
四、對比總結及改進建議
對于外包業務,可以建立外包共享中心專項作業負責人機制,作為和企業端的聯系負責人促進融洽合作。未來財務共享新趨勢在于以騰訊公司為例的自建與外包的相結合。公司應用FSSC將形成,資金管理機密核心的自建管理,與規模財務作業的外包服務相融合的新業態。(作者單位為天津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