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婉亭 王銳
基于社會經濟水平的持續發展,互聯網技術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為順應教育改革發展,基于“互聯網+”概念的提出,結合“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需求,推進教育模式的創新轉型,通過提升教師的互聯網技術素養、創新教學模式等措施來有效落實“互聯網+”的教育概念,進而為高職院校拓展出更多的發展空間,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就針對“互聯網+”模式在高職院校的使用現狀做出研究探討,并針對其如何有效推動高職院校轉型升級提出對應的解決建議,以供相關教育人員參考。
一、引言
基于我國社會經濟建設規模的持續擴大,各大企業的人才需求標準也在持續提升,為了有效緩解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鼻血加強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需求,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開始推行“互聯網+”的人才培養模式, 進而拓寬高職學生的就業、創業新渠道,推動高職院校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模式的轉型升級,結合當前我國大學生的主要特征以及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現狀,加強對互聯網平臺的應用力度,融合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推動高職院校轉型升級為線上教學模式的發展,進而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特色、發展空間。
二、落實“互聯網+”推動高職院校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基于“互聯網+”的概念實施仍屬于初期建設階段,因此,其在建設內容、建設體系、建設措施各方面都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完善,作者基于2015年后國家開始在教育領域落實“互聯網+”建設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以下有效途徑,以供教育研究者參考:
(一)正確認識“互聯網+”的意義
高職教育工作者對利用互聯網技術改進高職教育服務體系未有全面、正確的了解,在推動“互聯網+”進行教育模式轉型時,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缺乏積極主動性。例如:在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高職教育信息資源進行管理、分享的建設過程中,教育工作人員并沒有認識到互聯網時代下,傳統的高職教育工作者資源管理機制存在許多不足,傳統的高職教育工作者資源管理體系,不能最大化實現高職教育工作者資源的價值,沒有系統、規范的管理體系,專門進行數據采集、專門負責數據分析、專門進行資源共享等等,只是以檔案存放的形式對高職教育工作者工作中所采集、生成的數據進行管理,缺乏高素質、高技術水平的人員來進行專門的管理。
(二)提升高職院校教育人員的信息化素養
為確保“互聯網+”創新型教育模式最快速、高效的取得優異的額外績效,首先要增強高職教育工作團隊的技術水平,定期舉行互聯網信息技術操作高職教育工作者進行信息化教學職能的培訓,不斷提升教育人員的信息化教育能力;通過對國內外先進教學機構成功的”互聯網+”概念服務體系案例進行研究學習,進而結合我國的互聯網技術水平和高職教育發展基礎,創新出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規律的“互聯網+”概念服務體系。通過“互聯網+”概念服務平臺,各地區、各部門的高職教育工作者可通過平臺進行工作的探討、研究,互相學習、互相監督,形成強有力的團隊力量,推動“互聯網+”新型教育模式的快速轉型;此外,有效利用高職教育工作者信息資源管理平臺,促進各地區在落實“互聯網+”概念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有科學、合理的數據參考。
(三)明確“互聯網+”高職院校的轉型升級目標
結合國內各個地區的高職教育工作者基礎、經濟結構、地理環境、技術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制定“互聯網+”教育模式轉型的規劃中,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針對各個地區的高職院校發展需求,來制定針對性的“互聯網+”概念服務體系建設目標。通過互聯網技術平臺,學習各個地區如何開展落實“互聯網+”新型教學模式建設,保障“互聯網+”概念服務體系更加便捷、高效、科學,進而逐步完成建設目標。
(四)強化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
明確各部門所該履行承擔的職責,在創新高職教育工作者服務體系的過程中也要保障教育人員的切身利益,進而實現各部門工作的最大價值。同時,要結合“互聯網+”概念服務平臺上所采集的學生評價、建議信息,結合學生需求來完善、強化高職院校的教育職能,以實現最便捷、高效的教育質量。同時,也要通過建立健全”互聯網+”新型教學模式服務平臺的監督體系,確保高職教育的工作得到規范、系統化的嚴格管理,各個教師團隊自覺約束自身行為,與國家頒布的高職教育改革方針保持一致,明確”互聯網+”概念,建立高職院校新型教學模式的管理體系,保障”互聯網+”概念服務平臺的權威性,扎實政策基礎。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響應國家的“產學深度融合”方針,為了有效解決社會人才市場供需失衡的現象,實現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創新應用型人才,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必須推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持續創新、發展,近年來,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有效應用“互聯網+”來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并且取得了不錯的社會反響,雖然在此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但通過教育改革的持續探索、發展,逐步落實校企合作關系的深入發展,在人才培養中提高企業的參與度,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提供更優質的學習資源。(作者單位為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