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明
近年來,無錫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深入開展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為主的民主管理實踐,以居民會議、議事協商、決策聽證、民事協調為主的民主決策實踐,以居務公開、民主評議為主的民主監督實踐,有效推進我市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發展進程,維護了基層城鄉社區的穩定和發展。
一、無錫市基層民主治理領域改革的主要做法
我市現有2市(縣)、5區,30個鎮、51個街道,639個村委會、590個社居委。加強村(居)民自治對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規范民主選舉程序。去年無錫開展了新一屆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全市上下均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把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貫穿換屆工作始終,做到法定的程序不變,規定的步驟不少,重點環節抓到位,確保換屆選舉工作依法、規范、圓滿完成。此次村委會換屆選舉登記選民215.7萬人,參加投票選民212.8萬人,參選率達到98.7%;采取無候選人一次性直接投票選舉的村170個,占比28.5%,比上屆提高3個百分點。通過換屆選舉,一大批政治堅定,想干事、會干事,年富力強的優秀村(居)民被選進村(居)委會班子,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進一步增強。
(二)健全村(居)務公開機制。全市村(居)委會辦公地醒目位置都設立村(居)務公開信息欄,村內重要事務,特別是與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土地征用、村莊整治、村民建房用地、計劃生育指標、救災救濟款物和財政轉移資金或補貼的發放等重大事項,做到準確、全面、及時公開。有條件的村(居)委會利用電子屏、觸摸屏、網站、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創新村(居)務公開形式,切實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三)規范民主決策機制。凡與村(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以及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均嚴格要求由村民會議或村(居)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涉及村民小組利益的事項均由村民小組會議討論決定,村民代表會議一般都能每季度召開一次,必要時隨時召集召開。并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實施,及時公開決策的議題、過程和結果。特別是在協商民主建設方面,積極探索了“民意調查、民情懇談、民事協商、民意聽證、民主評議”等多種協商形式,把群眾關心、社會關注、與村民利益聯系最密切的事項進行公開和民主決策,增強了公開性、公平性,提高了工作效益。
(四)完善民主管理機制。各市(縣)區在健全各項民主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村務聯席會議制度。有些村還對《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等制度進行了補充、完善;有的村結合社區扁平化分片包干要求,按照每個村民代表聯系10戶左右農戶的標準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聯系戶制度,構建了村委會與聯系戶之間溝通的橋梁,暢通不同群體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渠道,提升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
(五)強化民主監督機制。全市村(居)都建立了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對村務決策、“三資”管理、村建設工程項目、村經濟合同等管理工作,定期依法開展審查,切實履行好職責。村(居)“兩委”班子實行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并每年兩次(年中、年末)向村民代表會議進行工作述職報告,聽取村民意見建議,接受監督。全面實行民主評議制度,深化年終的民主評議工作,并將民主評議結果與被評議人員的使用和補貼(工資)發放直接掛鉤,作為獎懲的重要依據。通過推行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村級集體事務的熱情,有效化解了許多涉及村務、財務的熱點難點問題,黨和政府與村民的聯系更加緊密。
二、無錫市基層民主治理領域改革的特色工作
近年來,無錫抓住“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契機,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中,圍繞發展基層民主,積極探索新時期城鄉社區協商民主的實現途徑,著力提升城鄉社區的民主自治水平。
(一)以政策引領社區協商民主。出臺《關于推進城鄉社區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錫委辦發〔2016〕23號),明確協商民主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對協商民主的具體內容、實施主體、協商形式和程序步驟作了具體規定,為推進基層協商民主的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提供政策依據,力爭通過3年時間,基本形成協商主體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程序科學、制度健全、成效顯著的城鄉社區協商新局面。
(二)以機制保障社區協商民主。建立健全統領協調組織機制,將城鄉社區協商民主工作作為創新社區治理、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途徑,納入到市政府對各市(縣)區重點工作考核目標,為基層協商民主的順利推進提供組織保障。搭建協商平臺,在樓院、社區、街道等不同層級,搭建以基層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社區社會組織、居民代表為主的協商民主議事平臺,針對居民反映的急、難問題及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進行討論協商,引導居民有序參與社區事務,推動了社區事務共管、社區難題共解、社區服務共享、社區服務共辦。健全協商議事各項工作制度,將“協商民主”融入“社區治理”。修訂、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議事監督、聯席會議、村居務公開、民主理財等多項規章制度;建立村(居)務監督委員會,負責收集民情民意,并定期開展村(居)務財務公開、民主評議等活動,將協商民主和民主監督落到實處。
(三)以實踐豐富社區協商民主。出臺《關于做好城鄉社區協商民主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全市選擇28個社區(村)及街道(鎮),開展協商民主工作試點。試點單位結合轄區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梁溪區搭建了社區協商民主議事會(廳)、“樂居互助社”、“百姓御史”、“金鄰銀友”互助會等協商平臺,采取“三推兩選一票決一公示”的方式,推選產生協商民主理事會成員。江陰市澄江街道浮橋社區在13個居民小區全部建立了居民理事會,通過小區協商、業主協商、民主評議等協商議事形式,開展靈活多樣的民主協商活動。
(四)以要素推動社區協商民主。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民主協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黨代表聯系群眾制度,強化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的能力。加強隊伍建設,通過崗位輪訓、骨干專項培訓、社區帶頭人重點培育等措施,實施社區工作人員“提質增能”工程。全市城鄉社區基本普及了“五個一”(即一個社區工作平臺、一個社區網站、一個社區QQ群、一個室內查詢終端、一個室外顯示信息屏),在此基礎上,積極推廣社區服務APP、微信平臺,暢通社區與居民之間溝通渠道,為協商民主的廣泛開展提供信息技術和平臺支撐。
三、無錫市基層民主法治理領域改革的對策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的新要求,無錫要從四個方面加以落實。
(一)優化社區治理結構,培育社區治理多元主體。目前,基層的治理主體已不是單一的鎮、街道及下設村、居委會,而是逐漸形成了包括黨組織、社區事務工作站、村(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駐地單位、各類草根組織及居民等多元主體。要發揮社區自治組織骨干作用,強化社區居民主體地位;大力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社區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引導其參與社區公共管理與服務;增強駐區單位社區參與意識,強化駐區單位社會責任,引導它們自覺履行公共責任。健全完善以城鄉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自治組織為主導、社區居民為主體,社區群團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和駐區單位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架構,實現多元主體平等參與、共謀共治共享。
(二)健全“三社聯動”機制,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水平。強化“社區+”服務理念,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社區服務,著力資源整合,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互聯互動互促。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推動政府轉移職能與社會組織服務有效對接。堅持社會事社會辦、專業事專業辦原則,將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交由社會組織承接。有序推進以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為主體,以居民需求和廣泛參與為核心,以為民服務項目化、社會化運作為手段,以社區協商民主平臺為依托的“三社聯動”工作,提升社區服務專業化、社會化水平。
(三)加強人才培養,打造專業化、職業化社區人才隊伍。繼續實施社工提質增能工程。一是開展任職培訓。加強新一屆村(居)委會干部的能力素質培訓工作,提高其在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創新社會治理、服務居民群眾、化解矛盾糾紛和加強自身建設等方面的履職能力和水平。二是組織專業培訓。結合“三社聯動”等工作,做好專職社工崗位培訓和骨干社工專題培訓,使社區工作者掌握社區管理知識和相關政策法規,提高他們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創新工作的能力。三是培養社區帶頭人。通過設立“社區帶頭人工作室”等多種形式,努力培養一批綜合素養高、業務水平高、創新能力強、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的社區帶頭人。
(四)深化村(居)民自治,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以新一屆換屆選舉收官為契機,進一步建立健全村(居)民自治各項規章制度,全面建立村(居)務監督委員會,提高村(居)民自治的規范化、法制化水平。探索“微自治”,開展村民小組(自然村)自治試點,城市社區開展“居站分設”、“一站多居”、“院落自治”、“樓道自治”試點。完善協商民主機制,按照“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原則,探索城鄉社區協商民主的有效途徑,調動各方參與村(居)公共事務協商的積極性。推廣開放空間會議、羅伯特議事規則等議事技術,提高社區干部和廣大居民的規則意識、議事能力;挖掘培育社區領袖和志愿者骨干力量,帶動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提高居民自治能力。(作者單位為中共無錫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