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日盛
高職學校的教育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于高職教師的教學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成了很多高職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在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中,為了能夠為社會培養具有專業經濟管理知識和經濟管理能力的人才,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做貢獻,要求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模式創新。本文將通過分析高職經濟管理專業教學現狀,探索創新教學模式的策略。
我國的經濟發展中,不僅僅需要經濟管理人才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更需要他們能在經濟建設中具備綜合管理能力處理問題。在我國的高職經濟管理專業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沒有自主能動性等,這些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會限制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不能夠為社會提供所需人才。在走向工作崗位的時候,往往由于學生缺少實踐能力,導致在工作問題面前束手無策,這就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呈現。所以,在高職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當中,應當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學,并根據教學情況開創新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為社會培養綜合素質極高的專業經濟管理人才。
一、高職經濟管理專業教學現狀
(一)不合理的課程設計
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區別在于,前者在教育目的上更加注重實用性,后者更加注重科研性,高職的教育目的更加直接的貼合了社會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能夠為企業提供可以立即到崗的專業型人才。但是在我國高職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設計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對于理論知識的教學課程課時偏多,這就使得學生很難有機會參與到實踐中去,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經濟分析能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不合理的課程設計直接導致了教育目的的缺失,不能夠保障綜合性經濟管理人才的輸送,這也會造成我國經濟管理事業的發展緩慢。
(二)實踐機會少
一方面由于課程設計的原因,沒有很多的課程讓學生進行經濟管理的實踐,另一方面,經濟管理專業的實踐操作性低,不能夠像很多工科類專業一樣可以建立校內實訓基地,這也導致了學生的實踐參與機會少。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只有到企業實習才能獲得真正的實踐機會,很多高校不能夠為學生和企業之間搭建起橋梁,使得很多學生即使想要參與實踐也很難有機會。只有部分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能夠有機會和企業達成協議或者經過學校的專門介紹,進入企業的實習崗位,大部分的學生只能在學校接受理論知識的教學。
(三)不能以學生為主體
很多高職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教學,只以教師的教課教學為主,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把知識講出來就不管了,學生能聽多少就聽多少,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樣很難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不能讓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另一方面,由于考試內容只涉及理論知識的考核,這就使得教師在平時的授課中,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導致學習的參與度低,長此以往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很不利。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高職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一)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學校教師尤其是學校管理人員,應當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積極聯系社會企業,為企業推薦學校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努力爭取企業為學生提供鍛煉的崗位。也可以與校外企業建立合作項目,把項目引進學校內,這樣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余,可以有機會參與到經濟管理的實踐中去,對于他們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實踐能力,將來能夠更好的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創新教學理念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教學,不能一味的教授理論知識而忽視實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案例教學,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讓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提升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以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再是課程全程的主導者,而是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中不斷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
三、結語
在高職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傳統教學模式留下的弊端,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應當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這樣才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這也是他們在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能夠立足的前提。(作者單位為湖北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