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劍勛 楊育紅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統籌管理的必要性,然后闡述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統籌管理機制的構建:構建雙向要素流動機制,解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構建協同共享機制,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構建支持保障機制,拓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支持渠道;構建品牌育成機制,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
[關鍵詞]創新創業 教育資源 統籌管理 協同共享 保障監督 品牌育成
[作者簡介]鄧劍勛(1978- ),男,湖南邵陽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軟件學院,副教授,博士。(重慶 401331)楊育紅(1979- ),女,陜西丹鳳人,四川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四川 成都 611131)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06-0056-04
2015年5月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肯定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作用。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已然成為國家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筆者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角度出發,基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自身要求及其教育資源的配置與使用情況,探究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管理機制。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統籌管理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求統籌管理教育資源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體系,但又有別于其他傳統教育學科門類,因此,必然對教育資源有特殊的要求。首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求統籌管理教育制度資源(具體指的是為了保障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行為規范的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圍繞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來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因此,高等院校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教育資源分配與使用中的優先地位,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這就要求調整高等院校原有的教育制度(包括人才培養目標與方案、教育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標準、教育方針政策等),或制定新的教育制度。其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求統籌管理教育資金。與傳統教育相比,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教育活動開展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為相關活動的開展配備設備齊全的專業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等,這就要求有雄厚的資金作為支撐。同時,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相關活動的開展和項目的推進。再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求統籌管理課程資源。這是因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課程資源的要求與傳統教育存在顯著差別。為此,高等院校應該豐富課程體系,適量增加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專業課程的數量與比例;提升課程效用,把各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引入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中來,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創新教學模式,采用討論法、參觀法、啟發式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將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以過程性評價為主,主要采用開放式測驗,注重考察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最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求統籌管理教師資源。從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應該具備寬廣精深的知識面以及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業經驗,同時也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及時了解最近學科動態,獲取實時的創業資訊。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配置與使用的現狀要求統籌管理教育資源
高等院校想要更好地管理教育資源,最大化地發揮教育資源的作用,就應該了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配置與使用的現狀。首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難以滿足教育活動開展的現實需要。隨著我國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教育資源總量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也面臨這一問題。再加上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一些高等院校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用于這一教育活動開展的資金難以保障,導致出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其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與其他類型教育資源一樣,存在著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區域之間、高等院校之間、高等院校內部各專業之間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影響了部分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與改革的深化。再次,一些高等院校存在著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利用率不高,甚至閑置的問題。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教學、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等職能,可是目前高等院校還沒有將這三種職能統一于創新創業教育,其科研職能并未得到很好的發揮。最后,從供給側的角度出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為市場提供人力與智力支撐,因此,應該將社會中的教育資源引入其中。但是,當下高等院校并未充分利用分散于社會中的優質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如資金、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創新創業信息等。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配置與使用狀況,很難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現實需要。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統籌管理機制的構建
為解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利用率不高等問題,需要對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進行統籌管理,這也是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與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構建雙向要素流動機制,解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分配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資源的要素流動不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要素流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各高等院校之間以及高等院校各院系之間、各專業之間進行橫向流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初始階段、利用過程、消耗中實現自身形態、功能及價值的轉化。但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要素流動不暢使得要素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造成教育資源配置效果不佳,影響了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應該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雙向要素流動機制,即橫向流動機制和縱向流動機制。
一方面,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總量不足的問題,高等院校應該構建教育資源的橫向要素流動機制。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橫向流通主要源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于資源總量的要求巨大,而且多元。想要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于資源的要求,高等院校就應該整合社會資源,淡化組織邊界意識,使社會資源能夠暢通地融入進來。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利用率不高、閑置浪費的問題,高等院校應該構建教育資源的縱向要素流動機制。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縱向流通的實現需要政府的助力。例如,政府通過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專項撥款的方式,加強對專項撥款使用情況的監督與管理,促進高等院校內部教育資源的整合運用。
(二)構建協同共享機制,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總量增長應該會放緩。因此,構建協同共享機制,做好高等院校內部與社會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統籌管理勢在必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協同共享機制構建的初衷是為了達到“1+1+1>3”的最佳效果,實現在現有資源總量基礎上的深度開發與利用。本文從以下三個層面論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協同共享機制的構建:第一,從微觀層面來講,構建高等院校內部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協同共享機制。第二,從中觀層面來講,構建各高等院校之間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協同共享機制。第三,從宏觀層面來講,基于美國社會學家亨利·埃茨科維茲提出的“三螺旋”理論,構建高等院校、政府、社會三者之間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協同共享機制,將大學、企業和政府三個相對獨立的主體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資源的協同共享,提高教育資源的整體使用效率。“三螺旋”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管理需要政府去官僚化、企業去商業化、高等院校去學術化,實現政府、企業、高等院校“零距離”對接,實現政府、企業、高等院校資源的最佳融通,提升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以上三個層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協同共享機制的構建,可以有效地提升高等院校內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也可以實現高校之間、高校與社會之間大學生創新創業資源的共享與互補,促進教育資源的高速、有效流動。
(三)構建支持保障機制,拓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支持渠道
1.政策資源的保障機制。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已經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國家陸續頒布實施了許多指導意見與方案,如2015年6月16日,國務院頒發《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號)(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窂膰覍用婵隙藙撔聞摌I的重要性。各省也根據《意見》和本地實際情況,陸續出臺了創新創業的具體實施意見。各市級政府也根據國務院和各省關于實施創新創業意見與方案的精神,積極探索并做出了相應的規劃。這些政策為創新創業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與指導,引領著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因此,高等院校應該結合國務院和各省市關于實施創新創業意見與方案的精神,積極利用鼓勵與支持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的條款,充分挖掘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2.資源支持渠道的拓展機制。大學生群體數量龐大,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所需要的教育資源總量是難以估量的。為了能夠保障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充足的資源,高等院校應該拓展資源支持渠道,將與其存在利益關系的政府、企業以及其他社會機構、個人都引入資源支持機制中來。第一,政府應該完善支持與保障機制,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優惠政策,如低息貸款、創業補貼等;第二,教育部門應該積極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鼓勵與支持大學生開展創新項目,并且項目經費由財政部門統一撥付與管理;第三,企業應該與高等院校加強項目合作,以項目的形式鼓勵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第四,高等院校自身也應該給予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必要的支持,如設置專項基金、配備專業指導教師、提供專利申請與論文發表所需經費等。
(四)構建品牌育成機制,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
1.充分挖掘特色資源優勢,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意識是行動的先導。要想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高等院校就應該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與學校傳統的育人精神,打造自身的品牌資源優勢。首先,高等院校應該加強創新創業理論教學,引領大學生樹立“學而優則創”的思想意識,從心理上接受創新創業。其次,高等院校應該結合本校校友創新創業成功的案例,以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再次,高等院校應該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最后,高等院校應該發揮文化作用,營造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進行植入與開發。
2.依托地方行業資源優勢,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高等院校應該依托地方行業資源優勢,深化校企合作,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首先,高等院校應該創新人才培養方式,通過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多元化的實踐形式,使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完美對接行業需要,使教育教學無縫對接崗位需求,使學生學習過程有效對接實際工作流程,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來說,高等院校根據企業提供的具體崗位需求,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計劃,同時邀請企業全程參與教育教學、實習實訓等;以定崗式人才培養模式來說,學生可以進駐企業,以“工人”身份參與企業生產管理,在實際操作中掌握技術技能。其次,高等院校應該打破“學科本位”的課程體系,加強項目合作,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工作場景,讓學生了解真實的工作過程,進而提升學生的競爭力。最后,高等院校應該鼓勵與支持大學生進行新技術的開發,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整合平臺資源優勢,不斷豐富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體驗。高等院校應該整合運用多種平臺資源,為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提供更多的渠道,使大學生都能得到創新創業的親身體驗。本文介紹以下幾種平臺資源:一是協作平臺。這類似于“三螺旋”理論視域下的政府、社會、高等院校的協同共享,但這里更強調的是高等院校與省政府、地方政府、社會組織之間合作,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協作平臺。二是競技平臺。高等院校應該為學生搭建國際競技、全國競技、全省競技、全市競技、校際競技、校內競技等平臺,提供各層次等級的競賽信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競技比賽的形式,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體驗。三是孵化平臺。高等院校應該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為學生搭建創業街、創業學院、創業實踐基地等平臺,為學生創業項目的孵化創建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兄武.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多元協同培養機制的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4).
[2]張天龍,王緒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資源開發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8).
[3]游生輝.基于校友資源整合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8).
[4]劉鑄,盛春輝.校友資源開發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探究[J].中國大學生創業,2016(12).
[5]何桂玲,陳澤凡,廖志凱.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資源支持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