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性和多樣性
由于套路教學單調、枯燥,開始在教師的引領下還能較好地投入學練,但久而久之就難以再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小學生有爭強好斗的心理特征,喜歡競技性、實戰性強的運動。白猿通背的單操手,由幾個單獨的動作組合而成,即,由2~3個或5~6個單個動作組合,既容易學練,而且是從實戰中演變而來的,更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做到“練時如有人”,在心中強化武術的實用性和技擊性特點。在教學中,還應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和水平,選擇不同的器械練習,進而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習武的興趣。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
直接教授的武術教學方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影響學生習武興趣的原因之一。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突出以學生為本,將示范—講解—練習—糾正—再練習的“先教后學”的單一模式變為“先教后學、先學后教”混合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可采用分層教學、分組教學、變換組織隊形、不同形式的展演、課后復習和學習等不同組合的教學手段。
三、優化場地器材建設
武術教學大多在田徑場、籃球場等平整的場地進行,較少安排在室內體育館。對于學生喜歡的武術中翻滾類、跳躍類、跌摔類等動作,沒有專用的場地無法展開教學。另外,器材的短缺同樣制約了學生習武的興趣,部分學校只能開展一些拳術項目教學,刀、槍、劍、棍等器材短缺,學生體會不到手持器械的套路。筆者學校充分發揮場館的使用資源,在體育館內專門規劃武術標準場地,配備專業武術地毯。有了完善的場地器材設施,學生可以體驗平時日常生活中完成不了的跌打滾爬等動作,促使學生對武術中滾翻類、跳躍類、跌摔類動作的了解,持續激發學生的習武興趣。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武術文化氛圍
學生習武興趣受外在文化因素的影響較大。筆者學校利用體育場館定期宣傳武術傳統文化、武打明星人物,結合校內外武術賽事、班級展示相關武術知識的板報等,不斷注入學生喜歡的武術文化元素,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習武興趣,營造良好的校園習武氛圍。
——邵建華(江蘇省太倉市明德小學,21543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