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虹霞 馬茜
【摘 要】 目的:研究癌癥疼痛患者關于麻醉性鎮痛藥物使用的情況。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進行調查研究,所有選擇的研究對象均為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本院所收治的癌癥患者,患者均存在癌癥疼痛情況,為患者采用麻醉性鎮痛藥物進行干預。本研究選擇癌癥疼痛患者20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對于患者麻醉性鎮痛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總結。結果:從整體上來看在此期間本院的麻醉性鎮痛藥物總體表現為下降趨勢,而且癌癥疼痛患者的麻醉性鎮痛藥物,主要在劑型選擇上表現為緩、控釋制劑和皮膚貼劑為主。結論:本院在對癌癥疼痛患者進行干預的過程中,對于麻醉性鎮痛藥物的使用情況(品種、劑型、給藥途徑)基本合理,同時提倡在臨床用藥過程中,需多為患者使用以阿片制劑為主的藥物,并遵循口服給藥,按時定量、階梯給藥和個體化給藥的原則,為患者進行干預。
【關鍵詞】 癌癥疼痛;麻醉性鎮痛藥;應用情況
癌癥在現如今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多發性疾病,這種病的發病率在臨床逐年提升。癌性疼痛,是癌癥患者比較常見的一種癥狀。對于癌癥患者需要為患者選擇合理的鎮痛方案進行鎮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患者的疼痛狀況[1]。合理的對麻醉性鎮痛藥物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的質量。所以本研究針對于此分析本院癌癥患者關于麻醉性鎮痛藥物的使用情況,現將主要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所收治的癌癥患者,選擇其中的20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200例患者當中男性患者101例、女性患者99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8歲、最小年齡為29歲,平均年齡為(45.5±11.4)歲。本研究所有患者的原發腫瘤部位,主要表現為肺癌,其次為肝癌、胰腺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癥、直腸癌、使拐、胃癌、宮頸癌、乳腺癌和鼻咽喉癌。
1.2 方法
本研究在進行調查的過程當中,主要選擇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進行調查和研究,總結患者對于麻醉性鎮痛藥物使用的狀況。并且選擇采用WHO所推薦的限定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e(DDD)當作本次調查研究測定藥物的基本利用單位,對于藥物的使用頻度進行相關的分析,并且對于藥物的平均日劑量進行總結。需要根據《新編藥物學》和相關藥物的使用說明書對患者使用的平均日劑量進行確定。
1.3 觀察指標
對于本院在此期間關于癌癥疼痛進行干預的麻醉性鎮痛藥物的使用排序進行評價,并調查麻醉藥物使用的合理性。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算各類資料,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院關于癌癥疼痛,麻醉性鎮痛藥物的使用最多的為芬太尼透皮貼,其次為鹽酸羥考酮緩釋片,其余依次為鹽酸嗎啡片、鹽酸嗎啡注射液、硫酸嗎啡緩釋片、鹽酸嗎啡緩釋片、鹽酸可待因片、硫酸嗎啡控釋片、鹽酸哌替啶注射液等;從整體上來看,在此期間本院的麻醉性鎮痛藥物總體表現為下降趨勢,而且癌癥疼痛患者的麻醉性鎮痛藥物,主要在劑型選擇上表現為緩、控釋制劑和皮膚貼劑為主。藥物的具體使用情況詳見表1。
3 討論
對本研究調查結果總體進行分析,本院關于麻醉性鎮痛藥的使用情況有較大的下降趨勢,說明在三階梯止痛治療方案的應用過程當中,能有效對麻醉性鎮痛藥物進行控制。通過對本研究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本院關于癌癥疼痛的鎮痛藥物劑型的選擇上,主要表現以緩、控釋制劑和皮膚貼劑為主,藥物主要以嗎啡緩控釋片、羥考酮控釋片和芬太尼透皮貼等作為臨床關于癌癥疼痛患者的首選藥物[2]。在對患者進行給藥的過程當中,堅持無創給藥和口服給藥的原則,盡量地減少對患者注射用藥,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用藥的安全性,也能夠發揮止痛的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將嗎啡的消耗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對于癌癥疼痛狀況加以改善的指標,嗎啡是癌癥重度治療的金標準。在本院關于嗎啡緩釋控釋片最近這些年的應用出現明顯的減少。對于芬太尼所制作而成的透皮貼,在應用過程中,可以有效地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而且應用過程中不會受到胃腸道相關因素的影響,可以減少用藥和個體差異,對患者持續用藥72h,減少對患者用藥的次數,可以在臨床上方便使用。為患者應用的過程當中,可隨時中斷給藥,患者不良反應較小。
羥考酮可以應用于緩解持續中度的疼痛,甚至對于重度疼痛也有一定的效果。這種藥物在本院的使用劑量相對較多,僅次于芬太尼透皮貼,而且比嗎啡注射劑和緩釋片明顯更多。這種藥物主要是阿片受體激動劑,其應用的作用類似于嗎啡,并且選擇專利的AcroContin控釋技術,這種藥物是即釋和控釋雙重作用的劑型,所以在臨床應用過程當中,起效較快,而且具有持續性的強效作用,較高的生物利用度,臨床上是較為常用的一種藥物[3]。
從總體角度而言,調查當中,本院關于癌痛患者麻醉性鎮痛藥物的使用趨勢主要為下降。而本院關于兒童治療的麻醉性鎮痛藥物的應用品種以及應用劑型和給藥途徑都比較合理。具體在進行用藥的過程當中,需要盡量減少哌替啶的用量,應保證藥物的麻醉性,積極地推廣麻醉藥物,并且為臨床的劑型提供合理的使用原則[4-5]。
綜上所述,本院在對癌癥疼痛患者進行干預的過程中,對于麻醉性鎮痛藥物的使用情況(品種、劑型、給藥途徑)基本合理,同時提倡在臨床用藥過程中,需多位患者使用以阿片制劑為主的藥物,并遵循以口服給藥,按時定量、階梯給藥和個體化給藥的原則,為患者進行干預。
參考文獻
[1] 賴瑛,陳紅梅,黃玲,等.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建設中臨床藥師的工作模式[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10):48-49.
[2] 吉訓戀.麻醉藥品的臨床應用與管理研究[J].西部中醫藥,2013,26(12):47-48.
[3] 胡豪,何巍,李廣武,等.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創建中的藥事管理實踐[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3,30(09):1028-1029.
[4] 曾春生,曾紅學,黃作超,等.“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創建前后癌痛藥使用分析[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5,21(04):312-313.
[5] 曾永蘭,羅艷.民營醫院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的使用管理分析[J].中國藥業,2013,22(1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