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秉建
芒格先生以90多歲的高齡,歷經數十年的證券投資,作為一個律師、基金經理和巴菲特的合伙人,閱讀他的文章用“導師”來形容已不貼切,筆者更傾向于把他作為“先知”看待,每次閱讀芒格先生的文章總會有很多啟發和共鳴。這次訪談中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主題是“理性”與“耐心”。
理性就是實事求是,在中國這個證券市場里面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么?投資人需要理性的思考、驗證,這是合格投資者的必要條件。
在彭博終端做一個簡單的因子分析,會發現長周期15年最有效的因子是“價值”,而短周期一年的有效因子則不斷變化,會出現“波動率”、“小盤股”等排名靠前的現象。這是事實。
美國的西格爾教授證明了過去100多年股票收益率大幅高于債券等其他投資品種收益率;諾貝爾獎獲得者泰勒教授用前景理論解釋如此高風險溢價的原因是因為投資者短視的損失厭惡。比如在目前A股熊市狀態下,市場越下跌、投資者評估資產的周期越短,其對風險資產的厭惡程度會越增加,陷在短視陷阱里面失去耐心,而從長期來看,市場波動不過是給投資者一個市場低效的投資機會而已。這也是事實。
評價周期短同樣是中國資本市場有一個突出的痛點,理財者看到的是月息,看不到長期本金歸零;賣方研究報告重點評價的是本季度和下季度的財務數據,長期競爭力一筆帶過;基金公司對基金經理的考核是按月按季度,所以就有了散戶一樣的追漲殺跌基金;私募基金經理媒體炒作最熱的是年度收益冠軍,讀者也不會關心長期的收益風險平衡;企業家流行賺快錢,企業也就缺少了精益求精的堅持,某個疫苗企業為什么會看起來是紅紅火火卻一下子轟然倒塌、救無可救?歸根到底還是評價周期短,才會導致無底線,以為是每天賺錢其實是必定賠光。這都是事實。
投資者需要理性的認清事實,保持耐心,理性投資者知道長期價值投資是賺錢的充分但不必要條件。因此,投資者實質也是一個基金經理,需要維護資金所有者的利益(資金現在持有人并不一定是最終使用者),確定合理的評價周期,依據價值評估風險收益,保持耐心,大概率會獲得合理的超額收益。
(作者系上海質嘉投資管理中心合伙人)
富民資產董事長陳建宇:淡泊名利的高尚人品決定了芒格和巴菲特只會投資偉大企業。因為相似者相容,那些投機取巧、利益輸送、坑害投資者的企業是不會入他們的法眼的,這也讓他們自動規避了無數風險與地雷。作為一個95歲的老人,芒格遇到感興趣的書籍和材料甚至會一直看到凌晨4點。這種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熱忱應該讓絕大多數人汗顏。許多投資者將時間花在打牌、打游戲、看肥皂劇,對于自己投資的股票卻所知甚少。世界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盈利是對投資者品行的獎勵。芒格就是一個證明。
上海砥俊資產總經理梁瑞安:最近股市大跌,人心惶惶,頓時有種“股海無涯,回頭是岸”的無奈感。作為價值投資者,我始終認為A股只有1%的股票值得放入股票池,剩下的99%是堅決不能碰的。所以我不會預測大盤走勢,只關心我所喜歡的公司。目前這1%的幾十只股票基本上都回調了20%-30%,比幾個月前更加便宜,從這個角度來看,買入并長期持有的預期收益率其實是上升的。巴菲特說:“沒有人愿意慢慢地變富。”我的理解是:關注長期,忽略短期,你會變得更加富有。因此,要辯證地看待優質個股和大盤之間的關系,當很多人憂慮大盤是否見底,我看到的卻是優質個股已經重建安全邊際。千萬不要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潑掉。
獨立投資人張俊鳴:投資者到股市投資自然是為了賺錢,但如果賺錢的同時失去了身體健康,由此帶來的財富,和“血汗工廠”又有什么區別?更何況,大部分投資者的忙碌交易,并不能實現“勤勞致富”,反而常常會“越做越虧”,陷入財富和健康“雙輸”的窘境,距離長壽也越來越遠。而查理·芒格“謀定而后動”,用長期投資、價值投資來實現財富和健康長壽,正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要素。只有價值投資,才能將工夫用在挖掘公司的長期價值上,遠離盤面波動的喧囂,從容買入、長線持有,靜待開花結果那一天的到來。
獨立投資人周俊生:在很多國內投資者眼里,股票市場就是利益博弈的場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這話應該說沒什么不對,但若以更廣闊的視野觀察,我們就會發現這種觀念格局未免小氣了一些。反觀芒格和巴菲特雖以投資為業,但對于個人利益很淡泊,反而創造出了伯克希爾的長期業績。目前中國股市正值低迷期,大盤不斷下跌,投資者心灰意冷。也許因為身處中國股市之外,芒格先生和李錄先生反而對中國股市看得更清楚。就像李錄先生所說,如果時間放得長一點,眼光放得遠一點,就會給優秀的、有耐心的、長期的投資人提供絕佳的投資機會。
云溪基金研究員梁必果:查理·芒格被稱為“移動的百科全書”,每周要讀20本書籍,除了小說之外,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有涉獵。芒格永遠追求人性的修煉,像苦行僧一樣對自己嚴苛。在他看來,只有長時間、深入、努力地思考某一方面的問題,才更有可能獲得正確的答案,唯有專注才能極致。試想,在投資行業這么一個充滿了貪婪、嫉妒、狂熱、極端、憤怒、恐懼、非理性的領域,芒格和巴菲特這對搭檔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他們所管理的伯克希爾·哈撒韋51年間復合增長率還是能夠達到19.2%,這是多么強大又心如止水的心態才能實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