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美國科技公司其實是“全球公司”,收入結構多國化,股票成長的空間十分巨大且具備長期性,可以為長期投資者帶來可觀回報。
Facebook上演“史上第一跌”、Twitter緊隨其后以暴跌示人,兩家“老牌”社交媒體巨頭股價大跌之際,美國一眾科技股也被帶到“溝里”。而另一番景象則是,蘋果在史上最強三季報出爐后,其總市值也因此突破萬億美元大關;亞馬遜則因云計算貢獻讓其業績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了1186%。作為驅動美股近10年牛市的重要引擎,科技股的走向備受關注。
本期《紅周刊》特邀美股和港股科技股投資達人蔣彥韜深入解讀美股科技股最新動向及未來發展趨勢。蔣先生從2008年開始投資美股和港股,尤其青睞美股科技股、港股保險銀行等金融股以及以騰訊為代表的績優公司。其投資組合里網羅了亞馬遜、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等足夠分量的科技股,迄今他最滿意的投資標的非亞馬遜莫屬,而帶給他最多盈利的則是港股標的騰訊,幾乎貢獻了他八成的股市利潤。
《紅周刊》:您為何特別青睞美國科技股?
蔣彥韜:因為股神巴菲特在美國!這么說有點帶開玩笑,但實際上也是原因的一部分。上世紀后半葉的全球經濟格局完全被美國主導,我們短暫的一生看得到的現代商業史幾乎由美國譜寫,國際商貿體系和貨幣體系主要由美國設置標準,許多偉大的公司是美國公司,美國也是重大科技的發源地。
美國科技公司從來不會止步于美國,它們生來就有成為跨國公司的野心,要認識到這是一種公司文化,脫胎于國家文化。另外,除了商品輸出,美國優于日本、德國的地方在于軟性擴張是非常有力的,諸如文化輸出、服務輸出、資本輸出。理解這兩點或許會幫助我們認識到美國科技公司其實是“全球公司”,收入結構多國化,股票成長的空間十分巨大且具備長期性,可以為長期投資者帶來可觀回報。我個人會踐行4/4/2投資比例,40%的資金投入中美兩國,并將剩余的20%投入其他強國和印度。
《紅周刊》:說到美股,近日美國科技巨頭Facebook、亞馬遜、蘋果等陸續披露最新財報。其中,Facebook因財報的不及預期而出現股價暴跌。您覺得Facebook股價的暴跌除了業績的拖累外,還有其它原因嗎?
蔣彥韜:美國科技股財報發布后股價分化,財務表現是一個原因。坦率地說,我對Facebook出現如此巨大的跌幅感到很吃驚,盡管我在今年一季度已經清倉了Facebook。對于Facebook,我個人的看法是當前的情況是扎克伯格主動為之,是其主觀意愿造成的結果。由于5000萬用戶信息外泄事件和被利用助選美國總統,他痛下決心將算法修改為主推親朋好友之間的分享,減少外來信息流的干擾,這么做以及配合歐盟隱私法律的限制,對用戶的流量上有負面影響的,廣告主當然不高興,隨后業績出現下滑。我個人覺得Facebook會經歷一個調整期,但我將密切觀察其基本面并考慮是否存在機會。
《紅周刊》:在Facebook股價下跌的次日,Twitter也出現了暴跌。有人說,“老牌”社交媒體巨頭的集體表現不佳已經不僅僅是業績的問題,而是創新不足所致。
蔣彥韜:很難說Facebook創新不足,實際上它挖掘個人數據已經采用了全球最新先進的算法技術,公司此前也不在意隱私保護,這些東西本身就已經是創新了,“精準廣告”、“用戶畫像”這些詞的定義基本上從Facebook而來。扎克伯格也大力推動過VR,盡管目前因技術不足而發展緩慢,但這也是創新。在美國,搜索和電商以及云計算對手過于強大,沒有給年輕的Facebook留下太多發展空間。
我再以在港上市的騰訊舉例,可以說其是全球最具備創新精神的社交公司,對比Facebook、Snapchat、日本Line來說,騰訊跨出的步伐已經令人難以置信,將你放回五年前,你無法相信可以透過微信買菜、訂機票、叫外賣、買理財產品、乘坐公交車。騰訊也是全球唯一一家銳意進軍云計算的社交企業。騰訊還持有許多公司的股權,帶有科技界伯克希爾的色彩。我的看法是,騰訊的屁股坐在一座數據的金山上,這座金山的價值是十分可怕的。
雖然如此,對于它們的創新力度,沒有任何一位重倉投資者會知足的,尤其關系到重大浪潮的機會比如云計算出現時,在移動應用APP排行榜上,騰訊輸給今日頭條就是難以容忍的。回想幾年前扎克伯格豪擲千金并購Whatsapp和messenger,那種魄力可能被如今的投資者都已經忘記了。
《紅周刊》:亞馬遜2018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業績超預期,其季度凈利較去年同期增長1186%。亞馬遜的業績為何能夠暴增?
蔣彥韜:亞馬遜之前從事的電子商務是極低毛利率的生意,零售行業的運營利潤率也就是3%~4%,世界各國都是如此。但是亞馬遜的云計算AWS卻是一個高毛利的行當,達到20%以上。云計算為亞馬遜公司賺到了錢,賺到了利潤,這是我們之前期盼看到的,它實現了。不夸張地說,云計算重塑了亞馬遜公司的財務報表,推升了公司的基本面,推動其成為全球最偉大的公司。
《紅周刊》:云計算的影響力如此巨大,在其他巨頭身上也有體現嗎?
蔣彥韜:在美國的明星科技股中,你會發現亞馬遜、微軟、谷歌都錄得良好業績并且股價再創新高,這三家公司都有一個共性:云計算的增長動力。一直以來,我最堅定地看好云計算甚至超過那些從事IT行業的工程師,云計算是一個巨大的浪潮,堪比蘋果iPhone的問世和PC的誕生。我預期亞馬遜和微軟將在多年后錄得2000億~3000億美元的云服務收入,它們也將聯袂成為世界上最大市值的兩家公司。
全球接近4萬億美元的IT支出當中,軟件的支出大概10%到20%,這部分會基本上全部被云服務公司取代,包括Iaas和Saas。所謂的浪潮,就是新的力量取代/摧毀了舊的力量,我們眼前看到的一切正是如此。只要抓住一個科技浪潮,投資股票的回報能夠跑在所有人的潮頭前面。
《紅周刊》:蘋果的第三季度財務業績也表現不錯,凈利潤同比增長了32%。對于蘋果公司,有機構判斷因中美貿易戰問題,蘋果的中國業務可能會受到明顯沖擊,不利于其全年業績表現?
蔣彥韜:蘋果很穩妥,沒有什么大事,而為其代工的富士康有可能會轉移部分中國工廠到其他國家來規避可能增加的關稅。我個人從未認真對待特朗普的貿易戰,在戰術上蔑視它。我判斷不會有全面貿易戰爆發可能,不需要戰戰兢兢。因為全面貿易戰將會使特朗普自身都要退下臺,他會很慘。
《紅周刊》:在美股近十年牛市中,FAANG(Facebook、亞馬遜、蘋果、奈飛、谷歌)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近日Facebook等股票的大跌,有機構投資者判斷這是市場即將見頂的信號。是這樣嗎?
蔣彥韜:美國這五只大型科技股的確可能在某個點位上閃崩,但我是無法預測到那個點位的,只是認為他們在短期內已經升到了我的目標價位,必須保守一些,冷靜一些。我覺得長期看好一個公司,并不妨礙你短期做出謹慎的行為,股票的一個特征就是“總是喜歡過度表達對未來的喜歡”。
《紅周刊》:如此的謹慎!那您近期是如何操作的?
蔣彥韜:我近期買入的主要是低估了的高派息股、保險等金融股以及醫藥股,我并沒有在這個時候再大舉買入美國科技股。全世界做多的情況下,它們漲了非常多,在短期估值上已經有些透支,有泡沫化的跡象。
股票上有個指標叫市銷售率,我用之來衡量一般人驚呼很貴的亞馬遜,從市銷售率看FAANG并不十分昂貴,但也不能叫做便宜。
我的直覺是,這個所謂的“牛市總統”上臺之初,許多人為之歡呼并的確享受到了這場牛市,我反而認為他是一個“熊市總統”,如果他不控制好自己的脾氣繼續亂來,他最終會給市場帶來悲劇。這是一個難以忽視的“特朗普風險”。
《紅周刊》:說到美股,不能不談談在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您覺得中概股值得投資嗎?
蔣彥韜:絕大部分中概股不在我的自選股清單,沒有興趣研究。前幾年有炒作過三五只中概股,由于無長久的打算,多數已經賣掉。
基本面,還是基本面。我是完全聚焦基本面的這一派投資人。中概股大部分是達不到我的基本面標準要求的。這里我還想指出兩點。一個是中概股基本上集中在互聯網行業,而互聯網行業具有一個特征遠超任何一個歷史上的老行業——贏家通吃、強者恒強。因為流量是具壟斷性并且瞬間觸達消費者的。中概股當中的許多公司比如聚美優品、蘭亭集勢等都屬于邊緣掙扎的物種。第二點是購買中概股的資金很多是來自中國大陸人士,浮籌涌動,漲時狂歡跌時無底線,我不參與這種炒作。 《紅周刊》:在中概股中,阿里巴巴、京東、百度等公司是優質公司代表,您覺得它們會成為美國五大科技巨頭一樣的企業嗎?
蔣彥韜:目前我有一些阿里巴巴的股票,過去也曾寫過幾篇文章講述阿里的基本面和未來前景。京東也分析過,京東的股價運行在我設想的估值框架內,采用盯住圖形做高拋低吸。我不認為京東和百度會快速成長到美國五大科技股那樣的體量。這些公司的優勢是在中國市場,但同時也是其劣勢。中國公司要把“成為跨國公司”作為一個抱負和志向,這是我高度重視的一點,它關系到企業營收成長和估值空間。唯感遺憾的是中國公司在短期內還難以做到這點。我認為最積極打拼的公司要屬阿里巴巴,十分欣賞馬云的努力。
《紅周刊》:您覺得制約中國科技公司發展瓶頸是什么?
蔣彥韜:中國科技公司跨國擴張版圖向南只能抵達東南亞,澳洲成為屏障;西南進入印度取得一些成績,正遭遇美國公司的巨大競爭;向西只能有限發展中東和占領經濟落后的非洲,俄羅斯經濟體量不夠大。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一點,中國公司跨國擴張艱難的背后,對應的正是中國的政治影響力版圖的邊界和阻力。
大部分人都應該承認,中國公司還不具備在十年、二十年稱霸全球的實力,不被西方遏制(deter)就已經不錯了。我預見中國科技公司跨國并購將進入冰凍期,這些趨勢不是短期內可以扭轉的。
《紅周刊》:目前,虎牙直播、嗶哩嗶哩等新型社交媒體也在美國上市,您覺得這些公司的發展前景如何?
蔣彥韜:我在虎牙持有一個很小的倉位,也進行買賣炒作,通常我有少量不安分的資金并不堅持buy&hold。虎牙引發我的興趣在于兩點,第一,它開始盈利且收入向上的趨勢很好;第二,亞馬遜旗下Twitch也是一個游戲視頻,其價值已經增長了若干倍,而多年前亞馬遜僅花了十億美元全資收購,眼光獨到。虎牙和斗魚都是值得關注的股票,因為游戲視頻雖然是一個小眾,但面向年青人的朝陽行業,它有可預見的成長空間,來自年青人口的增長和他們的興趣轉向,這種增長空間也可能在某個地方觸頂,需要跟蹤觀察。
我注意到高瓴資本在上述幾只股票做了全押注,方向是對的。比如愛奇藝,目前有些國內分析師將其對標奈飛,所以股價漲了許多。我個人暫時不想做愛奇藝和嗶哩嗶哩,因為它們現在虧損且未來可能虧損很多年。我是騰訊視頻的付費會員,看好其中國市場的龍頭地位,我一般不愿意去投老二。另外一點,將愛奇藝對標奈飛有些牽強,因為你可以清楚看到有多少人在追捧它的自制節目,同時它也面臨那個老問題—成為跨國公司,它永遠無法向國際市場輸出自制節目,也就無法成為奈飛。中國文娛和媒體公司是不能像美國公司那樣做到文化輸出的,只好植根這個市場。
關于嗶哩嗶哩,我必須承認自己的年齡大了,沒有經常去用產品,有些更年輕的人比我更敏感,可以更好的研究這種二次元公司。這類股票的機會我不能夠很好地把握。
《紅周刊》:在美上市的社交電商拼多多是近期媒體關注的焦點,您是怎么看待這家公司的?
蔣彥韜:拼多多的話題每日都在發酵。顯然,我們這一批人是不會在拼多多購物的,因為看到那些“偽品牌”已經倒胃口。消費升級在我們這些中國人身上發生了多年,是不是要來一個“逆消費升級”?
不過,我想指出的是,美國亞馬遜和沃爾瑪以及好市多作為低價零售商已經打倒了許多其他零售商,但是它們無法打倒Ross和TJX等折扣店、十元店。這些折扣店還在每年開店擴張,生意好著呢。為什么?因為這是兩個世界,不要忘記還有收入不高的階層,還有背負房貸和愿意消費降級的大量消費者。
拼多多的偽品牌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會遭遇強大的侵權和訴訟壓力,必須改革,“去品牌”以及做自有品牌,才有發展機會。公司目前的商業模式卻難以短期做到這點,頗有難度,我們可以繼續觀察。
《紅周刊》:最后問一下,您覺得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最需加強的是什么?
蔣彥韜:這個問題前面回答已經提供了部分答案,比如基本面,比如無法成為跨國公司等等。實際上,不必把中概股單獨區別對待,它們和國內的創業板公司沒有兩樣,不要因為它們在美國上市把他們另眼相看,叫它們“中概股”并沒有什么特別意義,張裕也有B股,騰訊、友邦有ADR,這些都沒有什么獨特意義。我們對待任何一個公司,無論在何地上市以及用任何貨幣計算股價,當做一個個的個體公司去做bottom-up選股,這樣才是正確的。
(注:未完待續,敬請關注后續港股專題。)
人物介紹:
蔣彥韜:雪球美股港股人氣用戶@chris_jiang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