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文 張婷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進行危機干預的有效方式。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從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改革和考核評價體系改革方面著手,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大學生是棟梁之才,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競爭越來越強烈,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急劇加大;社會觀念日新月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不斷的沖擊人們,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挑戰;特別是現在高校擴招、畢業生自主擇業,這些都給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帶來了較大的影響。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頻頻發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和學校的重視,各高校普遍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進行危機干預的有效方式,在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現在的大學生群體都為90年代以后出生的獨生子女,他們大都在家獨享寵愛,思想成熟早,自我意識較強,自我定位較高,對于社會事件和現象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喜歡新鮮事物。進入大學之后,離開了父母,沒有了過多的束縛,容易受到多元化信息和價值觀的沖擊,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沖突或心理障礙。現代大學生最為常見的心理問題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
(一)課程性質
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性質,理論界一致的看法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的教育理念和形態,以學生的直接經驗與體驗為基礎,在活動過程中融合心理教育的原理、方法與技術,以促進其心理品質的發展。
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三種取向,分別為以學科為取向、以經驗為取向、以問題為取向,這三種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各有優劣。以學科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追求知識系統化,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和技能介紹的課程、講座等,是基礎課程;以經驗為取向的課程,強調活動、實踐和心理訓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課程;以問題為取向的課程,強調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
(二)教學內容、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不同,他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所以課程的內容要求更加的貼近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國內大學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起步較晚,任課教師缺乏經驗,從當前的課程教學內容來看,存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具隨意性、盲目性,知識陳舊、內容分散,與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結合不緊;教材理論性太強,只強調認知任務,追求邏輯和系統性,實用性不強,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學時都較少、學生人數較多,科任教師很少設計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課,大都采取大班上課,授課都以講授為主,課堂中大量的灌輸理論知識,照本宣科,要求學生識記、背誦,課堂氣氛不活躍,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共鳴。這顯然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自身屬性相矛盾,難以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
(三)教學條件
教學條件包括了教學的硬件和教學的師資力量,是確保教學內容成功實施的基本保障。就目前國內的教學條件主要存在以下的問題:一就教學硬件而言,理論教學部分的硬件條件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但是課程實踐不是的硬件條件多都不能保證,如心理評估系統、團體心理活動室、體驗式活動所需器材等,這些方面由于受到資金條件及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的影響,無法得到統一的保障,也因此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課程的正常開展。二是師資力量,大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師資力量缺乏,心理健康技能培訓欠缺,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效果不佳。
(四)考核評價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評估一直是一個難點,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大多為閉卷考試或考查,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關注量化成績,忽視了對學生心理調適能力的考核和評價,不注重平時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教學診斷性考試。考核評價的方法較為單一、片面,無法全名客觀評價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構建方案
(一)設置課程
根據相關文件的要求,各個高校必須設置一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該課程主要講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和概念、方法扥個,并通過心理體驗和團體活動,使學生們掌握心理調適的技能和方法,該門課程需要面向全體同學,覆蓋到全體同學。另外可開設不同主題的短程選修課程,在其他年級集中時間段開設,如以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旨在讓學生了解并且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危機預防干預、自我調適、朋輩輔導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大學階段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選擇課程內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種新型的課程,其內容應該更加注重生活場景的設計和情境的渲染。相關研究發現,不同的年紀的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點事不同的,所以,我們在選擇課程內容時可以從個體、年紀、專業等層面,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心理發展需求來確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使學生獲得較完整的、更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知識,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環境、全面發展。同時,在內容的設置上,應該更加強調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根據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來選取事件和案例,進行理論分析和討論,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有較為深刻的心理體驗。可設計多個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如“大學生心理健康導論”、“大學生心理咨詢”、“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培養”、“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大學期間生涯規劃及能力發展”、“大學生學習心理”等。
(三)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活動,現代教學方法強調互動性,我們要改變傳統模式的單向灌輸,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內容和特點、、教學條件等,采用理論和體驗相結合、講授和訓練相結合,如通過角色扮演、情景表演、心理測試等實踐性體驗性方法,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和焦點問題,通過不斷的交流,產生深刻的情緒和情感共鳴,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驗和感悟。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教學的方式,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要設計多種體驗活動,通過學生的參與,豐富學生的心理體驗,強化心理素質,促進心理成長。
(四)改革考核方式
課程的考核評價是對課程目標實現的程度和對心理健康教育實際效果的評價。適當的考核評價機制的建立,是檢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否合理有效的基礎。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時刻都處于變化中,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評價必須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既要考查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又要考核自己分析和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因此,既要有期末的考核,又要注重平時的階段性考核,既要有主觀評價又要有客觀評價,既要有自我評價又要有他人的評價,對學生進行動態的、全面的、正確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作者單位為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