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康寧 史啟明
高校圖書館作為高等院校的重要教學、科研輔助單位和文獻情報中心,其核心任務就是服務于學校教學和科研事業,履行其教育、情報和科研輔助三大基本職能。近年來高校圖書館搭上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快車得以迅速發展,作為知識和信息資源儲存機構,高校圖書館在本質屬性上較其他教學和行政單位有明顯的特殊性,高校圖書館應把豐富的資源儲備進行科學有效傳播,打破局限于服務學校自身身的傳統觀念,將服務對象擴展至社會公眾,從而實現更大價值。
一、高校圖書館社會職能擴展的時代背景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及綜合國力提升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水平獲得滿足的情況下,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凸顯,為此,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系統性的政策以促進社會文化發展。新時期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新的迫切的任務就是要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高質量文化需求。隨著學習型社會的日漸發展完善,社會個體及群體積極著力于通過各種途徑來實現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由此引發了對學習資源需求的大幅提高,導致公共資源緊缺的現實狀況。
圖書館是人們進行相關書籍閱覽參考、知識補充與更新、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在提高大眾文化知識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滿足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然而,目前狀況下我國社會公共圖書館在數量、規模、服務質量上都很難以滿足民眾急劇增長的學習需求,導致公共學習資源緊缺。如何合理有效的開發與整合有限的學習資源,更好滿足廣大民眾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要求,就成為圖書館界亟待解決的現實性問題。
二、圖書館社會職能概況
(一)圖書館傳統職能概論
1975年在法國里昂由國際圖聯舉行的關于圖書館職能的學術研討會上達成共識:圖書館具備4項社會職能: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2008年2月中國圖書館學會發布的《圖書館服務宣言》中鄭重承諾:圖書館努力促進全民閱讀。 圖書館作為大眾閱讀的重要場所,在保障公民終身學習、促進建設學習型社會、保存和傳播信息資源、引導積極正確的閱讀方向、進行社會教育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高校圖書館社會化現狀
作為高校的有機組成,近年來高校圖書館從館舍面積和環境、館藏資源、硬件配置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確保了圖書館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物質基礎,而要真正實現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仍需要進一步革新。高校圖書館具有和公共圖書館同樣的服務功能,只不過服務對象不同。同為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因其相對有限且獨立的受眾群體,造成資源浪費。
高校圖書館具有一般圖書館的共同屬性,其社會職能源于圖書館最基本的服務功能,源于高校的社會職能。高校圖書館應打破固有思維局限,科學合理的擴大用戶群體,使資源得以效利用。“所有的讀者,不應因其年齡、性別、膚色、信仰、民族、語言以及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因素而異” 。高校圖書館服務對象和范圍的擴大可以有效緩解公共圖書館因資源緊張而導致的服務缺憾,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知識和信息服務。
高等院校作為我國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具有相當完善的教育教學基礎硬件配備,圖書館更是高校最具標志性的設施之一,其信息資源保有量及人均配比完善程度,已成為教育部高等教育評估的重要量化指標。但是,由于長期以來高校在自身發展中所體現的較為明顯的封閉性,使得高校圖書館這一豐富文化資源的社會屬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屏蔽,社會職能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與利用,造成了文化資源的浪費。
三、高校圖書館社會職能擴展的先天優勢
高校圖書館除了履行其既有的基本職能之外,還要提升社會化進程,以全民閱讀為機遇,充分發揮其在全民閱讀中的引導職能與服務職能,積極參與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發展,為推動全民學習,提升全民素質作出貢獻。
(一)高校圖書館作為一個為社會服務的團體它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
高校圖書館履行其社會職能是必要的而且可行的,高校圖書館相比其他部門和其社會他事業單位就踐行社會職能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在學習型社會日益發展完善、素質教育逐步成為主流形式的整體背景下,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的有機融合,是當今我國高等教育及社會文化發展的總體趨勢。因此,科學合理的開發高校圖書館社會職能,并切實有效地加以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基礎設施及配套硬件。高校圖書館具有優質的系統硬件配備,特別是擁有內容豐富、數量巨大的文獻資源和數字資源,能夠為社會化服務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除紙質文獻資源外,海量的電子文獻和多媒體資源、中外文數據庫資源等更是高校圖書館獨有的優勢資源。數據存儲設備性能提升和網絡系統的普及發展,信息資源的便利化,流通途徑的多元化,使得圖書館的服務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無障礙延伸,讓讀者能夠足不出戶就能獲取其所需的閱讀服務的信息資源。
2.全面系統的文獻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豐富,學科覆蓋面全,并兼顧收藏地方文獻、特藏文獻。高校圖書館館藏的系統性和多元性,形式的多樣性和文獻信息的可檢索性,以及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成為民眾閱讀的首選場所。高校圖書館應充分挖掘其潛在價值,使富足的文獻信息資源和舒適的人文環境得以高效利用。作為高校信息資源中心集散地,高校圖書館不再是傳統的以圖書流通率作為單一評價標準,而是以服務質量和效率來體現價值。
3.科研成果資源。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在做好培養和輸送社會所需各類高等人才的同時,作為我國科研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覆蓋面廣、含金量高、個別行業相對領先的大量科研成果資源,但利用率不高。高校圖書館應承擔起此類科研成果資源的分類匯總、保存和傳播的任務,使得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進一步實現其內在價值,從而有助于提升高校整體的社會形象和聲譽,為高校帶來不可估量的隱藏效益。
(二)高校館自身在社會化進程中也將得到收益
1.推動我國圖書館行業整體發展。高校圖書館為社會服務既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還能有效的打破了傳統的條塊分割格局的局限性,加強各館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橫向聯系,極大地促進圖書館事業的整體發展。另外,競爭機制的引入,迫使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思想上、工作上形成了一定程度壓力和動力,從而根據工作需求對自身知識結構、素質修養、業務水平進行提升。 高校館應該進一步更新理念、解放思想,在圖書資料和信息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時,實現圖書館自身建設與行業整體發展的有效融合和有機統一。
2.資源共享,更好地實現其基本職能服務于高校。高校館實現社會化的進程中,在將自己收藏的信息、資源提供給更多有需求的社會個人或群體的同時,社會上的信息、資料也將通過各種途徑流人圖書館,高校館應及時收集和更新社會上的信息資源,在實現有效傳播的同時做到匯總儲存,達到輸出輸入動態互補,及時高效的為學校教學與科研更新和篩選優質信息資源。
四、社會職能擴展的實現途徑
(一)成為民眾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重要場所
國外發達國家就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在理念和實踐上都已發展成熟,美國圖書館協會明確指出大學圖書館對所有服務對象要同本校師生提供一樣的服務,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受傳統思維及社會現實的影響,我國在此方面發展相對落后,許多高校圖書館在社會化進程中定位狹隘,缺乏大格局的認識,甚至存在觀念上的誤區,認為高校圖書館是個體資源,不具備社會職能,不必要向社會人員公開服務。為此,首先高校圖書館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樹立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觀念意識,使得資源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時,要平等對待內部讀者和公眾群體,提升服務質量及服務態度。在推行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時需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切實可行的方法,逐步實現面向社會的服務。并且要內外兼顧,避免顧此失彼。
(二)大力宣傳與正確引導閱讀,提升閱讀的內涵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文化發展的政策支持和人們對學習需求的日漸增長,出版發行行業也從傳統中不斷摸索轉型,各類出版物數量急劇增長,但質量卻良莠不齊。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的下游組成,不僅是提供文獻信息、閱讀資源、閱讀場所的簡單存在,更肩負著引導正確閱讀方式方法及倡導閱讀取向的艱巨任務。
(三)創新新興媒介的閱讀活動,滿足多元化閱讀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電子科技的跳躍式革新,傳統閱讀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新興媒介不僅極大的豐富的讀者閱讀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讀者的閱讀需求。國內圖書館包括公共館和高校館在科技、智能、理念方面的創新相比國外一直都是相對落后的,究其根源還是與圖書館從業者保守的創新意識和陳舊的觀念息息相關。提高其功能首先就是要極大限度的吸引公眾到圖書館來,因此必須打破單一的借閱功能的局限,使其功能多元化,除基本職能外,還可具有會展、文娛、宣傳、提供信息參考、服務應急需要等功能。同時還應具備教育、咨詢、資訊、網絡、社區服務等功能,使高校圖書館成為以傳播、流通文化信息為基本職能、多元化信息服務協調統一的區域文化綜合體。
五、結語
高校圖書館是我國圖書館事業的重要組成,作為區域性文獻信息資源的存儲機構和交流場所,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義務,才能夠確保公民獲取的知識權利。所以,我們要打破傳統思維局限,不斷對高校圖書館社會化的各種途徑進行深入的探索,這樣才能確進一步推進我國圖書館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堅實的保障。(作者單位為西安石油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