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樂 徐揚
本文研究電子商務背景下的網絡金融風險的成因,主要來源于網絡技術風險以及資金流動以及市場準入、金融監管等方面的風險,且各類風險交叉作用于網絡金融市場,容易造成網絡金融風險進一步加劇。因此,有必要針對網絡金融風險加以防范,以提高網絡金融風險控制效果,滿足消費者對網絡金融產品創新以及市場穩定發展的需要,增強網絡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促進網絡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提高風險控制效果。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子商務迅猛崛起,越來越多的網絡金融產品隨之興起。電子商務產業化發展是依托于互聯網的產業,其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且分布范圍比較廣泛,影響較大。所以有必要針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網絡金融風險加以防范,以提升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的規避效果。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產業的進步,對金融產品創新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但隨著網絡金融產品頻繁發展和應用,必然使得網絡金融風險逐漸暴露出來,尤其是犯罪分子容易利用這一缺陷破壞網絡金融系統,并造成網絡金融產業經濟損失。因此,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防范是一個必然過程,需要完善風險防范體制,加快金融風險防范體制的創新,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網絡金融風險獲得有效控制,并促進網絡金融產品制度化發展。所以,電子商務發展背景下,必然推動了產業創新,尤其是金融產業格局的創新是必然趨勢,但同樣存在著諸多潛在的金融風險,需要引起社會以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對潛在網絡金融風險加以預防和控制。
一、防范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的必要性
(一)電子商務為網絡金融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電子商務的發展為網絡金融業務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同時擴寬了網絡金融發展空間。所以,各大銀行金融系統必須要重視對網絡金融風險加以防范,并制定相對完善的金融風險防范體制,統一網絡金融風險發展體系,積極開展網絡金融風險防范措施,促進網絡金融風險防范工作的順利開展。借助于統一的金融風險防范機制,提升我國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防范能力和效果。保證網絡金融風險防范機制以及工作與實際工作充分融合,能夠從根本上保證網絡金融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二)滿足消費者對網絡金融發展的要求
電子商務的發展能夠為消費者創造更多的投資理財機會,而網絡金融作為傳統金融產品創新的形式之一,其不僅購買方便,而且網絡金融產品具有多樣化的發展特征,消費者選擇比較方便,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比較大。靈活的網絡金融產品必然對消費者有著較大的吸引力,刺激消費者通過網絡消費,獲得所需要的網絡金融產品。另外,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產品的發展是必然趨勢,是傳統金融產業創新的重要結果,是保證網絡金融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電子商務產業化發展需要消費者的刺激,而網絡金融創新同樣能夠刺激消費,為電子商務發展獲得更多的消費客戶群體。因此,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產品的多元化發展,是對網絡環境的充分感知,也是未來金融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產品靈活發展是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更是對傳統金融產品的創新,是與時俱進發展的結果。
所以,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產品風險的有效方法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才能保證網絡金融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穩步提升,增強網絡金融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通過網絡實現金融產品的創新,必須要加強對其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尤其是來自于信息技術以及流動性方面的風險,需要構建完善的監管機制和信用評估機制,對網絡金融市場加緊監管,才能促進網絡金融風險的有效防范。
二、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成因
(一)技術風險高
電子商務的發展依托于信息技術,對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術的產生與金融產業之間的關聯日益深入,網絡金融產品不斷更新的同時,為網絡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但同時也影響了網絡金融產品的安全性。一方面,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產品依托于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安全性不穩定,容易受到技術風險以及業務風險的影響。
由于信息技術的安全性容易受到病毒、黑客攻擊,所以有必要針對網絡金融產品的技術風險加以研究。尤其是互聯網故障、黑客攻擊、病毒感染等方面的技術風險比較常見。越來越多的技術風險,必將影響網絡金融用戶的資金安全、信息安全,成為網絡金融產品發展的巨大阻力。另一方面,來自于網絡金融方面的犯罪頻繁,利用互聯網技術漏洞展開的網絡金融犯罪發生有其隱蔽性,不容易被察覺,且容易造成用戶的損失,使得廣大用戶對網絡金融產品失去信心。
(二)信用風險高,流動性風險大
從網絡金融風險來源看,與傳統金融風險具有相似之處,信用風險仍然是網絡金融面臨的主要風險,信用風險高與當前我國社會信用機制不健全,信用擔保機制的不完善,使得網絡金融信用監管工作開展受阻,信用評估以及風險評價方法單一,使得網絡金融風險迅速提高。不利于網絡金融風險的控制。同時網絡金融信貸的流動性大,部分私營企業以及中小網絡金融企業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至今支持,使得網絡金融產業的發展規模受阻,大量資金的被占用之時,容易造成網絡金融企業資金鏈斷裂,從而出現經營危機。網絡金融風險的持續增加,造成了網絡金融產業化發展的速度緩慢。所以,由于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的交叉影響,必然使得網絡金融危機日益加劇,直接限制了網絡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三)金融風險監管機制不健全
電子商務背景下,金融風險監管機制健全也是造成網絡金融風險持續增加的主要原因。首先,當前有關法律規范不健全,導致網絡金融風險監管機制的發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脅,網絡金融市場的監管機制不健全,金融產品的優化升級速度緩慢。其次,第三方監管機制不足,導致金融風險監管體系創新受阻,投資者能夠依靠的風險管理決策依據不足。尤其是在風險預警機制不健全的基礎上,難以達到對網絡金融風險的有效防范效果。最后,由于金融風險監管機制不健全,必然造成網絡金融風險監管難度加大,部分違法犯罪分子亦會利用網絡漏洞行使其犯罪行為,給網絡金融用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所以,金融風險監管機制的健全是保證網絡金融穩定發展的有效措施,能夠助力于網絡金融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電子商務背景下防范網絡金融風險的有效措施
(一)加速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創新發展
積極構建網絡金融風險識別、預警等機制,并確定網絡金融管理方向。首先,通過電子商務網絡營銷模式,刺激網絡經濟的發展,提高電子商務產業的經濟效益。并在網絡營銷措施實施的過程中,充分意識到網絡營銷的重要性。在電子商務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網絡營銷與金融產業的融合發展。首先,網絡金融企業要結合產品的包裝以及推廣等理念,準確的定位金融市場,并制定一系列的營銷策略,促進消費者通過網絡金融進行消費。其次,強化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措施的制定以及實施,并提高網絡金融產品創新的能力,為其制造更多良好的服務經營理念,轉變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發展思路,構建以網絡金融為核心的發展理念,準確的評估金融風險,并對金融風險進行預測,創新網絡金融產品以及機制,使得互聯網背景下網絡金融產品保持活力,使得網絡金融產品更好的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并提升網絡金融產品的市場適應能力,充實傳統金融市場,為廣大用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因此,加速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產品創新發展,并為網絡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提供更多的保證。
(二)完善信用評估機制
完善信用評估機制,并在電子商務背景下,促進個人信用機制的發展,并構建完善的金融風險監管體制。降低虛擬金融環境下風險,以保證網絡金融與傳統金融能夠充分的融合,并實現線上、線下雙向發展的目標。進一步深化傳統金融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降低網絡金融體制的不健全的影響,以弱化潛在網絡金融風險的影響,有助于規范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市場。通過深入傳統金融產業改革發展思路,將網絡金融產業與傳統金融產業相互結合,促進金融產業化發展格局的穩定發展。一方面,完善信用評估機制,可以嚴格網絡金融企業市場準入門檻,有效的剔除不法分子的利用網絡金融市場行為,降低網絡金融市場的準入風險。另一方面,通過信用評估機制,對廣大消費者的信用進行合理的評估,以提高信用貸款的成功率,降低網絡金融企業流動性風險。同時加快理財產品創新,滿足不同消費者對理財消費的需求。所以,完善信用評估機制是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防范的重要保證之一。
(三)健全金融風險監管機制
積極健全金融風險監管機制。通過強化市場監管工作,進一步創新金融市場,為金融市場創造更多的風險管理機制,實現多元化的網絡金融風險監管,綜合提高網絡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不僅可以突破傳統金融產品的局限性,同時有助于網絡金融產品的創新,為其提供更多的保障。一方面,通過網絡金融風險監管策略的創新,吸引投資者入駐網絡金融市場,并為網絡投資者提供風險投資決策保障。另一方面,構建高效的金融風險監管機制,實現風險預警的同時,轉變網絡金融風險監管思路,并優化網絡金融風險防范措施,以奠定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有效控制的重要基礎。最后,通過網絡金融風險監管機制的健全發展,促進我國信用擔保機制的完善,為網絡金融市場發展提供更多的保證,并提升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能力,促進互聯網金融產業化發展與進步。
四、結論
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防范措施與傳統金融比較相似,但也存在差異性。首先,網絡金融風險的防范需要信用擔保機制的發展,更需要監管機制的完善,才能保證網絡金融市場處于相對比較穩定的發展狀態下不動搖,并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其次,網絡金融風險與信息技術風險關系莫大,信息技術風險是造成網絡金融風險的主要因素,不利于網絡金融的安全發展,更加不利于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產業化進步,這對網絡金融風險的防范是不利的。因此,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的防范必須要提高信息技術的安全性,全面的增強網絡金融操作系統的信息以及技術不被破壞的能力,才能保證網絡金融風險獲得有效的控制,助力于網絡金融產業的進步,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促進網絡金融產品的多元化發展,并使得網絡金融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疇內。(作者單位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