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錦美 成強 洪加平
綠色農產品是指按照特定方式生產的生態、安全、優質、高產、高效的農產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目前包括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這三類經過專門機構認證、具有綠色標志或環境標志的認證農產品和食品,簡稱“三品”,這三類農產品和食品像一個金字塔,越往上要求越嚴格。發展“三品” 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2]。近年來,揚州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勢,大力發展以綠色農產品為主的環保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揚州市綠色農產品發展面臨的問題
揚州市綠色農產品事業發展雖取得了優異成績,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發展規模持續擴大,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制約著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申報主體產業水平低
申報主體中農民專業合作社共192家,占整體申報單位數量的46.83%;加工類農產品與初級綠色農產品相比,加工類產品僅占初級農產品的1/10都不到。申報主體的整體規模小,申報主體產業化水平低,附加值高的加工類產品占比小,產業結構很不合理,培育壯大品牌實力和產品質量的保障能力不夠。
(二)產品結構不盡合理
揚州市農業生態環境多樣,產品種類豐富,地域特色農產品較多,但綠色農產品中無公害農產品占79.06% ,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分別只占8.26% 和12.68% 。無公害農產品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本要求,體現優質精品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比重總體偏低,與農產品消費升級的需求不相適應。
(三)品牌相對量少,發展速度緩慢
總的來看,當前雖然發展了一定數量的品牌綠色農產品,但總體來看,品牌數量仍然較少,特別是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農產品更少,與其他綠色農產品品牌多的地方相比,揚州市綠色農產品數量還遠遠不足,且當前綠色農產品品牌發展處于一個瓶頸期,增長速度緩慢。
(四)申報積極性不高
由于綠色農產品申報認證標準高、手續繁雜,申報周期長;申報認證和標志使用花費不菲,認證后產品年檢、續展費用較多。繁雜的手續和不菲的費用導致很多申報主體望而生畏,積極性不高。許多企業農戶文化水平并不高,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缺乏系統規劃,申報認證和持續用證方面主動性不強,部分獲證主體在品牌認證過期后不愿繼續換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色農產品的發展。
(五)生產科技含量低,標準化水平亟待提高
揚州市深加工農產品獲證品牌少,初級農產品的產業鏈條較短,多數作為原材料的提供者角色,科技含量較低。目前農村勞動力從業者文化水平偏低,部分生產者責任心不強,生產管理粗放,生產記錄檔案不全,生產過程隨意性大,未能嚴格按照生產操作規程執行,標準化生產技術水平亟待提高。此外,甚至出現不規范使用農藥、肥料、獸藥、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私下購買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導致部分產品出現有害物質超標現象,使廣大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產生疑慮,影響了綠色農產品的公信力,從而導致價格優勢下滑,難以實現優質優價。
二、揚州市綠色農產品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缺乏頂層設計和規劃指導
當前,揚州市綠色農產品的發展主要依靠各縣(市、區)農業資源稟賦現狀和各地區位優勢等先天條件,缺乏全市域范圍內的政府層面科學的頂層設計和有力的規劃指導,發展的隨機性強,持續性無法保障,發展不穩定、不平衡問題十分突出,嚴重制約了綠色農產品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農產品特性制約綠色產品的發展
經認證的綠色農產品大多數是鮮活生鮮農產品,由于其自身特性如保質期短、保鮮難度大,并且不容易包裝和用標,認證的綠色農產品即使貼標,在當前未形成良性市場競爭機制情況下很難體現經濟效益,反而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致使大部分生產經營主體“重認證、輕實施”。同時,存在部分企業超范圍用標,甚至出現部分違法企業盜用綠色農產品品牌現象。
(三)政策扶持不連續
當前市政府沒有制定相應的扶持和鼓勵政策,全市只有寶應縣出臺了新創綠色農產品品牌的獎勵扶持政策,其他縣(市、區)財政扶持政策時有時無,這導致全市綠色農產品發展呈現出一定的波浪趨勢。在當前農業生產規模化低、產業化弱和品牌化率不高的背景下,綠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更是要以市場驅動為主要動力、政府引導為必要輔助,通過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來引導農業品牌發展。
(四)經營主體實力較弱,示范帶動不強
綠色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以合作社為主,合作社總體規模小,運作程序還不規范,帶動示范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都不強;大部分合作社只從事生產性、季節性技術服務,未涉及加工和流通等高附加值領域。家庭農場規模普遍偏小,從業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市場銷售、電子商務等專業知識,先進的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弱。
(五)市場價值難以體現
目前揚州市雖然獲證的綠色農產品數量不少,但按認證標準規定使用標志的產品不多,在市場上難覓其蹤跡。一是整個社會對綠色農產品的了解程度和接納程度還比較低。廣大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所具有的安全、優質、營養等特性認知不足,難以區分不同品牌的農產品之間產品特性和價值差異,導致購買意愿不強。二是綠色農產品標準嚴要求高,需要一定的價格優勢才能抵消增加的生產成本和申報認證成本,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場準入制度,品牌效應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從目前現狀來看,綠色農產品在價格上的優勢不明顯的現象短時間不會改變,與普通產品價格上的差距較小的情況還將長期存在。
三、發展綠色農產品的建議及措施
未來揚州綠色農產品發展再上新臺階,要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抓好頂層設計,通過制定嶄新的綠色產業規劃、以新方式推進綠色事業發展、以嚴手段做好監督管理、以強有力措施做好質量保障。
(一)強化政府主導作用,抓好整體發展規劃
應制定揚州市綠色農產品發展總體規劃,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充分發揮政府推動作用,通過整體部署,推動措施落實到位,帶動全市綠色農產品事業整體發展,充分市場決定性作用,促進綠色配套產業發展,有效實現市、縣上下聯動。2016年5月農業部出臺了《推進“三品一標”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揚州市應主動積極跟進,把綠色農產品事業納入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計劃,通過政府順勢主導和強力推動,引導綠色事業的轉型升級。
(二)加快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隨著農業生產向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農業標準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加快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促使分散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化,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只有通過企業化和標準化的管理,使綠色農產品生產全過程指標均實現量化,才能保障農產品的質量,才能打響綠色農產品品牌,才能促進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的大面積推廣與普及。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應該分階段打造一批規范性好、標準高的綠色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以帶動全市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水平的整體提高。在綠色農產品工作推動力度大、發展成規模、質量水平高的縣(市、區),積極推進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強化產銷對接。以基地建設為抓手,探索推動農業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推動綠色事業發展
一是設立綠色農產品發展專項資金。積極爭取財政部門支持,將綠色農產品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穩定的綠色獎補政策。對獲證綠色農產品進行針對性補貼,降低認證負擔,鼓勵帶動更多生產單位申報綠色農產品;二是設立綠色農產品監管專項資金。用于綠色農產品抽檢,爭取將檢測結果作為企業產品質量證明依據,減輕后續負擔。
(四)提高農村科技水平,推動綠色農產品發展
提高綠色農產品檔次關鍵在科技,領先科技進步推動綠色農產品發展。一是推廣先進技術。加強同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大力引進先進技術,搞好示范推廣,開展技術指導,為發展綠色農產品提供技術支撐。二是抓好農民培訓工作,全面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提升農業技術水平。三是大力建設綠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園,扶持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戶和科技帶頭人,充分發揮科技應用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
(五)優化產業結構,向規模化發展
當前我國的綠色農產品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存在著規模小、種類和產量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因此各級政府要加強綠色農產業的各個環節實施嚴格的監管,建立完整的管理系統,確定以建立品牌為主、依托田地和農戶為基礎、產業化發展的生產模式。注重產業體系的配套完善,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按照區域特色主導產業,完善體系,形成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從而推進綠色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壯大。
(六)加快發展綠色農產品,提高品牌農產品質量
一是積極開展綠色農產品認證,提升農產品品牌化水平。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步伐,加快發展綠色食品,遵循有機農產品國際通行規則,根據農業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健康發展有機農產品。二是積極開展名牌農產品推薦認定,樹立綠色農產品品牌信譽。切實開展國家、省級綠色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工作,對現有綠色農產品品牌進行整合,切實解決“亂、雜、弱、小、散”現狀,通過評選認定,推出一批影響大、效益好、輻射帶動強的綠色名牌農產品。
四、結束語
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不斷提高,綠色農產品在市場中所占有的比例將會大大提高,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是提升我市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作者單位為揚州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
作者簡介:拜錦美(1972.9-),男,江蘇東臺人,高級獸醫師,主要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與檢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