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景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任務也日趨緊迫。但多年的“轉而未變”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認識到了經濟發展轉變的艱難,但也讓我們看到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未來。本文主要分析了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因素,指出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些路徑,期望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目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的成果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理念已深入人心
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念已深刻影響人民群眾的觀念和行動,認識到了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不可持續性,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勢在必行。特別是世界范圍內環境問題的出現讓居民認識到只有轉變生活方式才能夠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地方政府也加強了環境保護力度,提高了GDP單位能耗的考核比重。
(二)有利的體制和機制初步形成
當前,在我國一些地區,階梯電價已應用到實際,商場已不在提供免費的塑料袋,綠色建筑已建成使用。很多企業也開始注重資源節約,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小電廠、小煤礦已被強制關閉,低能耗的大型企業隨之興起。
(三)先進的科學技術逐漸被應用
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各種新能源在能源供給中的比重逐漸提高,節能設備被逐漸應用,如聲控電燈、感應水龍頭等。技術的提升推動了資源的節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生態環境逐漸改善。
二、阻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因素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并且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在現階段,阻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一)以GDP作為政績考核指標的形勢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
在黨和政府的推動下,已不再強調GDP是考核地方主要指標,但實際情況是,絕大多數地方仍以GDP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考核指標。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少,在招商引資方面不加選擇,將發達地區淘汰的項目引到自己的地方,導致社會矛盾突出。
(二)科學發展保障體制還未真正形成
要想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需要科學先發展,需要形成有利于保障科學技術發展的體制。但目前,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和機制還沒有形成,我們還無法判斷哪個地區科學發展,哪個地區注重保護環境等。
(三)技術進步還難以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
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要想實現節能降耗、持續發展等都需要依賴技術進步。但技術的進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才等,還需要較強的研發能力。而且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具備科學技術研發能力,缺乏新技術的支持。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
(一)積極調整經濟結構
第一,優化產業結構。應積極優化產業結構,推進三大產業的協調。繼續鞏固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提高第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第三產業更大作用的發揮。提高第三產業勞動力投入,繼續保持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農業、新型農業和服務業的道路。進一步提高三大產業的產品或服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另外,大力發展戰略新型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根據產業發展需要選擇各種生產要素的最有組合。還要充分保障市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地位,還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第二,優化城鄉結構。要優化城鄉結構,積極推動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解決,提高農民收入。在推動城鎮化方面,要提升對城鎮化的認識,讓農民享受更多的城市文化、城市經濟等。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積極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要充分發展大城市的第三產業,推動農民轉移。制定城市發展政策,清除城市發展體制障礙,提高城市承載力。大力推動農村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維持農村穩定,以推動城市和農村的協調發展。
第三,優化區域結構。積極推動東、中、西地區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發展,東部地區要利用自身的開放優勢,進一步發展外向型經濟,做改革開放的先鋒軍。中部地區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西部地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基礎教育。
第四,優化需求結構。要想方設法擴大消費需求,提升消費需求的長效驅動力。要積極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在出口方面,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打造世界名牌,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
(二)轉變經濟發展增長動力
應積極擴大消費需求,不僅要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同時還應根據消費需求調整供給結構,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積極發展旅游業、文化業等,尋找更多的經濟發展點。
(三)以創新驅動發展
一方面,要培養大批高質量人才。另一方面,要積極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此外,國家要建立創新體系,其中包括科技轉化體制、法制體制等。
四、結語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進入關鍵期,市場各主體應充分根據自身的優勢參與到這一過程中,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者單位為沈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