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東 張碧輝
本文研究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項目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分析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業務的基礎設施完善、特色產業發展扶貧、貧困農戶的生產、貧困助學等內容,并總結當前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活動開展遇到的問題,針對金融扶貧融合慢、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以及相關金融配套扶貧設施滯后等具體問題給出解決方案。提出了促進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活動順利開展的有效措施,以加快河北省精準扶貧活動的開展,繼而促進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項目的健康發展。
消除貧困一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政治問題,尤其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更是對消除貧困最好的體現。我國政府始終致力于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針對不同地區的貧困狀況,提出消除貧困的具體措施。而河北省深入貫徹了國家發展的政策,并提出了精準扶貧金融政策,以加速河北省消除貧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愿望。河北省通過對金融和扶貧的有機結合,制定精準扶貧金融政策,豐富河北省扶貧思路,以增強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政策的良好效果,不僅有助于解決貧困問題,同時有助于幫助金融機構獲得良好的發展。本文研究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發展對策,是對消除貧困工作的落實實施,是全面推動河北省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保證和有效措施。
一、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相關概念介紹
(一)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主要是以扶貧對象為核心,對扶貧對象進行識別、管理,以此來確定精準扶貧的方式方法,真正讓需要扶貧的對象獲得扶持,避免資金以及資源的浪費,并提高精準扶貧的效率。通過精準科學的管理,實現對扶貧對象的有效幫助。
(二)精準扶貧金融
精準扶貧金融主要是針對金融機構開展扶貧小額貸款,按照貧困戶的信用等級、產業以及相關的扶貧信息等展開的金融扶貧服務。在此基礎上,支持貧困地區的產業特色化發展,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有需要的貧困戶提供扶貧貸款,支持產業化發展。
二、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業務領域
(一)基礎設施完善
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首要的任務是支持基礎設施的完善,尤其是交流、棚戶區改造以及利民工程的開展等。由于基礎設施項目的開展涉及的時間長,范圍廣,且資金需求量大,通常需要金融機構的支持,發展具有競爭力的扶貧設施。截止到2017年底,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支持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多達621億元,有效的推動了河北省基礎設施扶貧業務及項目的發展。河北省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持,所以,河北省大力發展基礎設施金融扶貧項目具有重要的價值,為河北省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二)特色產業發展扶貧
河北省特色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點內容,主要涉及河北省貧困地區的農業、輕工業、手工業等產業的發展。通過發展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提高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河北省借助于精準扶貧金融項目的實施,發展特色產業貸款業務,支持河北省貧困地區的發展,帶動貧困產業鏈穩定脫貧。河北省依托于特色產業的發展,實施精準扶貧金融政策,有助于河北省貧困人群加快脫貧致富發展速度。同時河北省特色產業扶貧金融業務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創新融合發展的歷程,需要更多優秀人才的支持,才能保證河北省特色產業的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突出河北省特色產業扶貧的重要地位。
(三)貧困農戶的生產
積極構建貧困農戶信用貸款審批制度,與農戶生產直接對接,為貧困農戶提供信用貸款服務,支持農戶的應用。并在此基礎,為廣大農戶完善相應的信用檔案,實現貧困農戶精準扶貧的效果,準確投放金融貸款。同時針對貧困農戶的信用貸款額度予以抵押、擔保優惠,對10萬以下的貧困農戶生產信用貸款可以適當的免除抵押、擔保。
(四)貧困助學
貧困助學是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政策實施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主要是幫助貧困家庭解決上學難的問題,貧困助學貸款是解決農戶因學致貧的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貧困學子通過精準扶貧助學貸款也可順利完成學業,避免貧困的延續發展,還可改變貧困家庭的貧困處境。同時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因此,河北省的部分銀行為符合貧困條件的學生提供了適當的助學貸款,并在利息政策方面給予減免。政策上的傾斜,不僅解決了貧困家庭學生上學難的問題,而且幫助河北省培養了更多優秀的人才,河北省可以通過大學生返鄉等政策,奠定河北省發展的人才基礎。
總而言之,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政策的實施涉及的內容廣泛,應用多元化,精準扶貧金融政策的實施為河北省精準扶貧項目的開展提供了必要資金支持。為河北省特色產業的發展、貧困助學活動、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必要的貸款,支持貧困項目的實施建設,推動河北省消除貧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尤其是河北省人才培養以及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保證。只有精準的發展河北省扶貧金融政策,才能為河北省創造更多的價值,帶動河北省經濟的全面發展,為河北省產業模式創新提供更多的保證。因此,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活動的開展,是創新發展經濟業務的有效途徑。
三、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體系發展遇到的問題
(一)金融扶貧主體的融合度不高
河北省精準扶貧主體的融合度普遍不高,各個主體各自為政,其行政工作開展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常常出現金融政策與扶貧對象之間不匹配等問題,制約了河北省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首先,商業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分工不明確,其主要從自身的經營發展角度思考,并沒有真正的站在精準扶貧的角度思考問題,導致商業銀行推出的金融扶貧服務扶貧效率低,扶貧效果受到影響。其次,各個金融服務機構之間相互競爭日益激烈,現有的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政策發展主要圍繞著試點工作展開,部分金融機構參與精準扶貧的幾率不高。同時金融扶貧主體的融合度不高,使得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活動的開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不利于精準扶貧體系的完善。
(二)金融監管機制不完善
河北省針對精準扶貧金融監管機制的發展并不完善,金融監管機制的發展缺乏證監會等金融管理機構的支持,對扶貧貸款項目的實施以及金融風險控制等并沒有制定嚴格的限制標準,制約著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業務的開展,同時削弱了金融機構支持河北省精準扶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金融監管機制的缺失,使得河北省精準扶貧具體內容的開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基礎設施的完善,貧困助學貸款的發放以及特色產業化發展模式等,不僅需要金融機構貸款、擔保等支持,同時需要金融監管機制的有效保證才能順利實施,但由于目前金融監管機制的不完善,必然限制了河北省精準扶貧計劃工作的開展,不利于河北省更好的落實精準扶貧金融政策工作。河北省雖然構建了金融監管機制,但金融監管的細節落實不到位,監管部門的工作職能劃分不清,且存在多個部門交叉監管的現象,監管標準不一,監管工作的重復,不僅造成了精準扶貧金融監管的成本增加,資源的浪費,同時不利于精準扶貧政策的貫徹實施,對真正有需要符合標準的扶貧對象識別難度加大,不利于扶貧工作的開展。所以,精準扶貧金融監管機制的不健全必然會導致整個服務體系的服務效果降低,同時造成了扶貧資源的浪費,工作效率低下。對河北省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有一定的制約,對精準扶貧平臺服務建設與應用構成了障礙。
(三)精準扶貧金融服務的設施滯后
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服務的設施滯后,難以跟進河北省精準扶貧業務的開展。首先,貧困地區的信息化發展能力薄弱,相應的信息技術更新速度慢,信息技術的傳遞效率低下。且針對相關精準扶貧金融服務的識別、評估、監測等活動的開展難度大,導致扶貧對象信息的準確率下降,評估結果存在不公平、不真實的情況。同時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服務的信息共享機制不夠完善,各項設施比較滯后,增加了精準扶貧金融服務的風險。
四、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體系發展對策
(一)明確金融、扶貧主體職能分工
河北省政府應對做好金融、扶貧主體的職能化分工,并對金融、扶貧主體起到很好的協調、引導作用,并依據具體的職能劃分貧困扶持對象以及范圍,以突出河北省精準扶貧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地位,明確政府與市場在職能上的顯著差異,對各級政府以及市場等構建科學有序的金融扶貧體系,并促進金融扶貧事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河北省政府應積極構建多元化的精準服務體系,制定精準扶貧金融政策,并合理分配扶貧資金,科學發展河北省精準扶貧事業,以奠定河北省全面消除貧困,發展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通過明確河北省政府各部門的職能,進一步調動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事業各職能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并實現責任落實制度,避免職能分工部門,相互推諉等現象的發生。
(二)完善金融監管機制
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體系的建設,必須要完善金融監管機制,由證監會等部門組成有效的金融監管機構,并加快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服務體系的發展。增強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體系的快速發展,對扶貧對象、信用機制以及扶貧資金的應用等合理化的監督,降低扶貧貸款、保險等事業發展風險的發展,并進一步調整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體系的適應性發展能力,對精準扶貧金融機構以及扶貧對象等相關內容進行有效的監管,以促進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機制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三)加速扶貧金融服務的設施建設
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體系的建設,必須要有意識的建設扶貧金融服務設施,做好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的完善工作。為精準扶貧金融事業的開展提供必要的保證。尤其是互聯網、信息技術設備等是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體系發展的關鍵,必須加大投入力度,普及更新精準扶貧金融體系所需的信息技術設備應用程度,以保證精準扶貧對象、扶貧資金的應用更加準確、合理,避免扶貧對象、金融扶貧業務之間的差異性過大情況的發生。
五、結論
本文研究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服務相關的內容,并具體分析了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服務活動開展的內容。包括扶貧助學、貧困戶扶持等多項活動,從教育、農業、科技等角度全面的貫徹精準扶貧金融服務政策,努力引導河北省精準扶貧金融服務體系的高效準確發展,為河北省精準扶貧事業的開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技術以及保險服務等。推動了河北省脫貧致富事業的全面發展,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務保證、技術保證、資金支持以及監督機制的保障。(作者單位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